|
|
境內上市規則考倒中關村企業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3日 08:03 全景網絡-證券時報
證券時報記者 桂衍民 本報訊 創業板讓國內高新技術企業興奮的同時,也讓他們擔憂。相當一部分企業對創業板并不是翹首盼望,而是拭目以待,這種矛盾的心理是因為目前境內上市條件、方式和程序等制度安排,并不能適應其發展需求。 “中關村的上市企業資源十分豐富,但多數中關村的高科技企業對于創業板的心理還是很矛盾的,換句話說不是翹首盼望,而是拭目以待。”北京中關村管理委員會主任戴衛在“第六屆中小企業融資論壇”上如是表述。 權威數據顯示,中關村今年IPO融資折合人民幣346億元,境內外上市的103家企業和將要上市的3家公司IPO總額大約1000億人民幣,其中境外上市公司占據了總數的一半,特別是今年IPO的17家公司中有13家在境外,只有4家在境內,即將上市的3家也在境外。 中關村企業選擇到境外上市,不是因為它們不想在境內上市,是因為按照境內股票市場發行審核制度它們根本上不了市。戴衛透露的一個信息是,今年來中關村共有7家企業申報了中小板,但發審會只通過了3家,包括信威通信、七星華創等4家企業沒有過會,過會率僅為43%,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 “中關村創新型上市公司資源十分豐富,創新資源非常豐富,創業活動異常活躍,這些企業拭目以待創業板。”這位專程為轄區內企業融資奔跑的主任戴衛,這次還特意與深交所簽署了合作備忘錄,為旗下企業上創業板鋪路。中關村科技園區是國家第一個、也是國家最大的高科技創新園區,現有高科技企業2萬余家。而目前國內類似的國家級高新區已達到54個。 戴衛結合中關村的實際,代表2萬家中小企業對創業板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上市對象應聚焦自主創新能力強的高科技企業。二是加強創業板的制度設計,具體就是:除IPO外還應開辟新的融資方式;簡化發行審核程序,提高效率;制定不同的上市標準;實行市場監管下的核準制,監管部門重點關注公司的信息披露質量。三是在發審委的構成上增加熟悉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規律和融資特點的、從事創業投資的、國家級高新區的代表。 戴衛認為,創業板的推出,發行體制的改革勢在必行。而到底如何改,首先必須了解當前中小企業的實際特征。從可能首批上創業板的高新技術企業來看,結合中關村實際,高新技術企業正呈現六大特點: 一是企業商業模式新,新型業務層出不窮;二是非線性高成長,有的公司成立兩三年以后就成功登陸境外的證券市場;三是企業的固定資產比重低,人腦加電腦的現象在中關村很十分普遍,相對于傳統生產制造型企業,無形資產和現行資產所占比重比較高,資產覆蓋率比較低;四是募集資金投向主要是增加研發力量、開拓市場及補充流動資金;五是傾向于進行股權激勵安排;六是知識產權共享化。 戴衛指出,正是以上的這些新特征,現有的發行上市制度安排考慮不夠。因此國內一些高科技企業在境內上市時,往往不能被發審委理解和接受,而在境外則很快就獲批了。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