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聚焦:優質上市資源流失海外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9日 16:00 金融時報
策劃人語 作為中國互聯網的先鋒,阿里巴巴本周二在香港聯交所的上市,一舉催生了中國市值最高的互聯網公司。在國內外資本界為之震撼與狂歡之時,我們需要反思的是,為什么如此優秀的高成長公司卻無緣國內投資者。之前,更多高成長公司紛紛“出海”,優質上市資源的流失,已引起了科技部副部長吳忠澤的深深憂慮。他認為,我國許多優質科技型中小企業到境外上市,雖然可以解決各類企業融資難題,但從宏觀方面看,卻造成了我國稅收和上市資源的流失,使政府和民眾無法享受這些企業成長帶來的財富。那么,科技企業上市資源緣何大量流失海外?流失的壓力能否推動國內創業板更快降生?今天的策劃,我們將聚焦這一熱點。 科技上市資源緣何流失海外 (記者 趙洋) 阿里巴巴本周二在香港聯交所的上市,成為近期資本界與互聯網界的盛事。作為中國乃至全球領先的互聯網公司,阿里巴巴的發行上市,以15億美元的融資金額創下全球互聯網融資額之最,以4475.18億港元的凍結資金額,創下香港市場資金凍結紀錄。 而在這之前,眾多國內優秀的互聯網領袖公司、創新型科技企業,紛紛在美國納斯達克、香港市場、新加坡市場上市。統計顯示,2003年中國內地企業在海外發行上市的有48家,籌資金額約70億美元;2004年有84家,籌資金額111.51美元,約為中國內地市場的3倍;2005年有79家中國內地企業境外多家交易所上市,首次公開發行募集資金約200億美元,遠遠超出滬深兩市2003年和2004年首發募集約100億美元的融資額;2006年國內企業在境外上市首發融資440億美元,是國內市場首發融資額的2.5倍。 如果說前幾年的原因在于國內資本市場低迷或者新股發行暫停等,那么,進入2007年以來,這種海外上市,尤其是創新型、科技型企業“出海”趨勢有增無減,個中原因就值得深思了。清科集團7月份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共有43家中國企業在境內外上市,融資總計200多億美元,其中有21只中國概念股在海外市場上市,融資總量為114.95億美元,有22家企業在境內交易所上市,融資總量為89.72億美元,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的融資額超過境內上市的融資額。 在遠赴海外上市的公司名單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最優秀的科技型、創新型企業的名字。比如全球中文搜索引擎龍頭百度、太陽能龍頭企業無錫尚德、新興媒體分眾傳媒等等,加之之前的新浪、搜狐、網易、盛大等。這些處于高速成長期、有著良好發展前景的公司,無一例外選擇的都是海外市場。一些細分行業、新興行業中崛起的高成長企業也同樣在此名單之列,如新東方、如家快捷酒店等。 我們在為這些成長型企業成功募集大量資金、插上“資本的翅膀”翱翔高飛而慶賀之時,更要問一句,是什么原因讓這些優質科技上市資源流失海外,而無緣國內投資者? 此前深圳交易所一位人士指出,“一些海外交易所激烈爭奪中國潛在的上市資源,特別是具有高成長性的創新型公司,幾乎到了全力以赴的地步。”的確,海外交易所都在盯著中國潛在的上市資源,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的交易所幾乎都來到中國,他們的任務就是“游說”中國優質上市資源。有專家指出,對中國優質上市公司資源的爭奪,已成為各交易所業務的重中之重。 國內資本市場體系與基礎建設的不完善,成為制約科技型上市資源流失的重要原因。國內資本市場由于上市門檻高,新股發行審批速度慢等原因,很多創新型企業望而卻步;創業板的缺失,則讓風險投資資本沒有順暢的退出渠道,而這些風投對于企業上市有最大的推動力與引導力。 選擇海外上市,可以贏得國際市場認同、提高全球知名度,這同樣成為不少國際化的科技型公司的考慮之一。有投行人士指出,境內公司赴海外上市,一般都會有全球路演。對于那些業務國際化的公司來說,這是一次絕佳的“廣告”機會,在獲得國際資本市場認同的同時,可以很好地向全球展示自己、提高品牌美譽度。 幾年前,國內資本市場由于“水淺”、承受力低,大型國企紛紛在境外發行上市。而今,龍頭公司集體“海歸”,終于讓國內投資者可以分享這些國有大型企業的成長。現在,科技型、創新型企業在諸多因素下,又選擇境外上市,使得國內投資者再次無緣分享這些高速成長企業的成果。而這些企業中,若干年后一定會成長出世界級的偉大企業,難道只有等到彼時,國內投資者才能參與分享嗎? 流失壓力推動創業板更快誕生? (記者 石曉芳) 11月6日,阿里巴巴以豪華陣勢登陸聯交所主板,取得了一個幸運的代碼1688,似乎這也預示著它將會比B2B領域的老對手慧聰網蒙受更多青睞。緊隨阿里巴巴,11月7日,國內最大航空電視媒體運營商航美傳媒,在美國納斯達克以發行存托憑證掛牌上市,上市首日收盤價較發行價上漲近40%。 這些新商訊、新媒體等新銳力量放棄A股市場轉戰海外,使得創業板的缺失問題更加凸顯。除了爭奪原油等能源外,全世界對于優質上市資源的爭奪也在加劇。近日,繼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之后,東京證券交易所成為第三家獲準在華設立代表處的外國證交所運營商,目的是“交流市場信息并促進雙向資本流動”。 正是在這樣的趨勢下,十七大提出了“優化資本市場結構,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指導思路,確定了建立包括創業板在內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指導思想。據一些科技企業的人士向記者介紹,靠風險資本扶持起來的優質新生力量需要創業板來實現資金推出。近期隨著阿里巴巴的上市效應,另一家B2B網站中國制造網也表示已經啟動A股融資計劃,但是這家公司最初的意愿是打算去美國上市;媒體行業方面,分眾傳媒和航美傳媒陸續成功上市后,近日醫院液晶廣告的炎黃健康時代傳媒廣告公司也已完成3500萬美元的第二輪融資,預計明年上市。除此之外,還有大批不知名的公司等待創業板的大門敞開,據深圳創業投資協會副會長王守仁透露,截至8月底,準備登陸創業板的儲備企業已達1000余家。“如果不及時推出創業板,我們將會逐漸失去這批優質的資源。”這位人士指出。 深交所日前表示,正在全力以赴籌備創業板,但是業內普遍估計年內推出無望。不過也有人士指出,我國已經意識到了優質上市公司外流問題,去年底商務部等部委聯合發布10號令明確限制境內企業以紅籌方式在境外上市的模式。但是目前看來該政策對高科技企業“網開一面”,該文件出臺后繼續又出現了一些高科技企業奔赴海外上市。商務部外資司副司長林哲瑩日前在出席中華創業投資協會年會時指出,對此“證監會和商務部沒有阻擋”。不過有關數據顯示,受到“10號文”調控作用的影響,第三季度創投支持的IPO上市地點出現了明顯的轉移,越來越多的創投機構則計劃在內地資本市場實現退出。目前深圳中小板和上海證交所IPO已經取代海外市場成為創投退出的主渠道。 專家就此指出,這種可喜的創投退出“回歸”現象不僅有利于廣大投資者分享這些股票的成長性,更表明國家引導資本市場重視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的戰略正在發揮作用。十七大提出,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對此,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在北京大學的一次演講中強調,要重視民營企業在自主創新方面已經取得的成績。他介紹,根據最新的統計,目前我國專利產品中2/3是中小企業發明創造的,74%以上的技術創新是在中小企業完成的。十七大后,發改委在10月底發布關于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若干政策,其中特別提到加大投融資對于技術創新的扶持,扶持渠道之一即鼓勵中小企業上市融資。“要大力推進中小企業板制度創新,加快科技型中小企業、自主知識產權中小企業上市進程”,而且“要在條件成熟時,設立創業板市場”。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