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樹輝
從借殼上市到轉板上市,再到A股IPO,粵傳媒最終實現從三板到主板的華美轉身。為了這一天的到來,69歲的股民馬元銘從黑發人變成了白發人。
作為粵傳媒的投資者之一,來自福建福州的馬元銘早在清遠建北1993年登陸NET系統(一種場外交易系統)時便開始持有這只股票,數量最多時超過100萬股,一度進入十大股東之列。
清遠建北設立于1992年12月,原本是清遠市一家國有建材企業,后獲批登陸NET法人股交易系統(與STAQ系統合稱為“兩網”)。后來,隨著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國務院辦公廳于1999年9月正式停止兩網運行,清遠建北也隨之跌到了0.18元的歷史最低價。
馬元銘被嚴重套牢。不過,為了解決兩網的歷史遺留問題,并為退市后的上市公司股份提供繼續流通的場所,管理層又于2001年7月16日開辦了代辦股份轉讓業務(俗稱“三板”),清遠建北隨之進入三板市場,證券簡稱為“粵傳媒”。
其間,證監會于2000年9月的《關于答復STAQ、NET系統股民詢問口徑的通知》中承諾:“符合上市條件的推薦上市,暫不符合上市條件但有重組基礎的進行重組后推薦上市,不具備重組基礎的與已上市或擬上市公司的股份進行置換,組織有實力的企業收購原兩網的掛牌股票!
此通知一出,廣州日報報業集團便于2000年10月通過控股90%的大洋實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大洋實業”)以資產置換形式入主清遠建北,成為持股39.93%的第一大股東。2005年,清遠建北更名為“廣東九州陽光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當時,一方面是監管層的三板轉主板政策有望很快出臺,另一方面是清遠建北的殼資源相當優良。”粵傳媒董事、副總經理歐陽錫明解釋說。
馬元銘的希望被再次點燃。
然而,由于傳媒行業的特殊性,中共中央辦公廳于2001年8月發布了《中央宣傳部、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關于深化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改革的若干意見〉的通知》,要求傳媒企業上市前需經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等相關管理機構的政策預審。這意味著,粵傳媒還必須拿到宣傳部門的“準生證”。
為跨越這道門檻,廣州日報報業集團付出了近3年的努力,直到2004年初才拿到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準予粵傳媒上市的相關批文。
2004年2月,粵傳媒與東方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簽訂轉板上市的推薦協議,向證監會提出轉主板申請。然而,2005年4月,《證券法》進行修訂,但修訂后的《證券法》并無轉板的相關規定,交易所對待轉板問題無法可依,粵傳媒轉板計劃再次擱淺。
粵傳媒上市之路一波三折,馬元銘的情緒也一次次在希望與失望中反復顛簸。直到2006年8月,粵傳媒董事會對上市方案進行重新調整,決定由轉板上市改為IPO上市,粵傳媒“晉級”之路總算真正步入正軌。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