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圈錢新時代:私募股權A股上市第一波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2日 16:47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劉翼 上海報道 最近,很多人找到張總,希望可以在其公司最后一次股權變更時購得股權。 張總公司所從事的行業是液晶材料制造,公司本身正在A股上市與美國上市之間猶豫,“哪里上市還沒考慮好”。幾輪與投行商談后,張總發現A股上市融資效率甚至比美國還要高;投行則慫恿他美國上市,PE(私募股權)退出更加安全、順暢。 張總公司所從事的行業是液晶材料制造,近幾年隨著液晶顯示器的廣泛應用其企業效益逐年攀升,完全達到了上市要求。 與很多企業一樣,張總身邊圍繞著大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國際投行、想入股的親戚朋友。這種景象如今已經不那么新鮮:私募股權投資、上市退出、驚人的財富回報已經成為一個熱門的話題。 上市狂潮背后 經過幾年時間的啟蒙、發展,私募股權在中國的收獲期已經到來。 企業上市潮已經蔚為壯觀:三季度中國企業有73家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218.56億美元,換算人民幣“圈錢”近1700億元。 “其中33家企業在海外各市場上市,融資74.67億美元;40家中國企業在境內資本市場上市,融資143.89億美元,上市企業數量和融資額均達到歷史峰值,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股市目前的火爆狀況。”清科集團近日發布的《2007年第三季度中國企業上市報告》顯示。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成功上市的公司中,有29家企業受到了VC/PE的支持,融資規模達到138億美元。 VC/PE在中國企業壯大、上市的進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顯著的作用。另一方面,多家上市公司顯現出VC/PE的身影也說明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已經迎來第一波上市收獲期。 企業上市地點悄然發生變化。除此前熱門市場——香港主板、紐約證券交易所、新加坡主板、NASDAQ外,本季度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主板、韓國創業板、新加坡創業板、倫敦AIM市場均有上市案例發生。 在中國提供專業、大型環保解決方案的北京博奇電力科技有限公司作為首家中國企業在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融資1.91億美元; 生產多媒體與家庭影院的深圳三諾電子有限公司在韓國創業板上市,成為在其上市的第一家中國企業,也是第一家非韓國企業,融資3151.76萬美元。 窘困的事件在5年多前,“那時很少人知道PE、VC是什么,我們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啟蒙。”某國際私募股權資本合伙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 清科集團的《報告》顯示:三季度中國企業海外上市數量創新高,達33家,但總的融資額并無與之相應的高度,這主要歸因于單筆融資水平較低,我們觀察到本季度一半以上的海外上市案例融資分布在1000-6000萬美元之間。本季度中國企業海外上市單筆融資額最高的是在香港主板上市的遠洋地產,融資17.75億美元。融資額相對較高的是在香港主板上市的恒鼎實業和中國傳動,分別融資5.30億美元和3.16億美元,恒鼎實業的投資者是霸菱基金,中國傳動的投資者是GE Capital和惠理基金。 A股退出通道漸成 本季度有40家中國企業在境內資本市場上市,融資143.89億美元,上市企業數量和融資額均達到歷史峰值,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股市目前的火爆狀況。境內上市企業融資額的大幅上升源于上市數量的猛增,本季度40家的上市數量與2006年第四季度持平,幾乎是第二季度的2倍,僅比2007年上半年的上市總量少9家。 引人注目的是:境內資本市場有16家創投和私募股權投資支持的中國企業上市,融資總計120.43億美元,無論是上市企業數量還是融資額都達到了歷史峰值。與海外市場相比,境內上市的具有創投或私募股權投資支持的中國企業數量比海外市場多3家,融資額高出102.87億美元。 A股漸漸成為風投選擇的目標之一。而在幾年前,由于法人股不能流通,私募股權絕對不會考慮中國上市。 清科集團的《報告》顯示:三季度深圳中小企業板吸引了35家企業上市,幾乎相當于2007年上半年深圳中小企業板上市企業數量的總和,融資總計20.16億美元,占本季度境內市場融資總額的14.0%,比2007年上半年深圳中小企業板上市企業融資總額高出4.49億美元。上海證券交易所本季度有5家企業上市,融資規模達123.73億美元,占本季度境內市場融資總額的86.0%。5家上市企業的單筆融資額均在8億美元以上,平均融資額為24.75億美元。 清科集團認為:本季度境內資本市場IPO風生水起的原因有三:其一,境內資本市場本身的發展和完善,已對創投和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形成足夠的吸引力;其二,“紅籌之路卡殼”使得境內資本市場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其三,本季度證監會明顯加大了新股的供應量,加快了IPO審批速度,本季度境內資本上市新股的總數明顯高于過往季度。 A股退出機制的形成意味著外資PE可以無需繞道紅籌模式即可將投資項目變現,這無疑會加快國內私募股權的發展,企業融資結構、成長路徑即將發生深刻變化。但另外一方面,有人指出:PE作為一種金融組織形式,本身需要良好的法律系統和資本文化的支撐,才能在投資者和管理人之間建立富有效率的平衡機制。 相關報道: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