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萬宗訟項千億累 挑戰上市公司價值與命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2日 14:55 全景網絡-證券時報
上市公司披露的2006年度報告足以令人樂觀:1400多家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增長了20%以上,凈利潤更大增40%以上。對此,市場及投資者報以高度認同。進入2007年,深滬股市承續上年氣勢,不歇氣地連續漲升,似乎唯有如此,才是對那些創造優異業績的上市公司經營管理者們的最好褒揚。不過,通過對上市公司所涉法律風險現狀的考察,我們從一個特定的角度,看到上市公司存在的隱患和面臨的變數:近萬宗的訟項和逾千億的訟累。 民事訴訟金額逾千億 最為多見的法律風險是上市公司所涉民事糾紛。有624家上市公司在2006年度報告中披露了所涉訴訟仲裁事項的信息,統計顯示,所涉訟項在9750宗以上,涉訟金額高逾1675億元之巨!再加上近200宗的違法犯罪事件以及數10宗行政訴訟、反傾銷事件,上市公司所涉及的訟項已達萬宗。 值得重視的是:上市公司所涉民事糾紛及涉訟金額呈凈遞增趨勢。扣除2006年度新進上市公司,以2005年底的1376家上市公司為準同比計算,2005年度所涉訟項和金額為6997宗和1145億元,2006年度則為9448宗和1274億元,分別增長了35%和11%。 更應強調的是,上述數據僅僅是低限的統計: ———為避免重復計算,有關數據均按單宗訟項單次計入的標準統計,因二審、再審等增加的訟項和涉訟金額均未計入。 ———根據現行信息披露制度,對單宗涉訟金額不超過1000萬元,或者合計涉訟金額不超過凈資產絕對值10%的訟項,上市公司可以不予披露,略而未報的有多少,難以估計。 ———上市公司相當普遍地采取僅披露涉訟本金而不計涉訟利息、違約金、賠償金等,或者僅披露計算到訟項發生時的利息,以上市公司作為銀行借款和借款擔保糾紛被告的訴訟仲裁事項為例,所披露的涉訟金額超過500億元,按照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貸款基準利率計算,這些訟項每天都在新增1000萬元左右的涉訟金額,如果計入復利、罰息等,涉訟金額的增幅將進一步加大。 此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瑕疵、缺陷甚至嚴重違法現象也是導致統計無法周延的重要因素,諸如應披露卻未披露、應及時披露卻滯后披露、應如實披露卻虛假披露的訟項,或許非得到了“紙包不住火”的地步始能大白于天下。 違法犯罪:另一個千億訟累 按照現行法律制度及行政與司法體制,上市公司涉及的法律風險事項還包括刑事案件及其他嚴重違法事件。刑事案件自不待言,在行政處罰方面,證券監管機關對上市公司實施的立案調查或行政處罰能夠及時公諸于眾,但上市公司對受到其他機關的行政處罰問題一般鮮有披露,2005和2006年度分別僅有不到30家主動就此作了陳述。因此,我們只能列入如金宇集團在禽流感疫情發生期間涉嫌制造假疫苗、中金嶺南下屬企業廢水含鎘排放超標造成污染一類重大事件。 在民事糾紛之外,嚴重違法犯罪事件造成的損失構成了上市公司的另一個千億訟累。 2005年底,因近年間涉及違法犯罪事件以及所涉違法犯罪事件的危害后果尚未得到實質性消除的上市公司有184家,2006年底增至190家以上———平均每8家上市公司中就有1家列名其中。 與民事糾紛不同,涉案金額通常只是嚴重違法犯罪事件危害后果的一個方面,并不能全面反映這些事件的破壞特性,諸多嚴重違法犯罪事件不僅從根本上顛覆了有關上市公司的存續基礎,而且可能引發證券市場危機。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所涉違法犯罪事件的涉案金額在1500億元以上,然而將如此巨大的涉案金額全部記為對相關上市公司的危害顯得牽強,“德隆案”涉案金額逾500億元,確切計算其中究竟有多少屬于上市公司受到的損失,分攤到牽連進“德隆案”的多家上市公司身上,各自又應承擔多少,類似問題難以得出確切結論。 如何理解嚴重違法犯罪事件對上市公司造成的千億訟累?對此有必要結合相關上市公司的資產狀況、運營條件等加以闡釋。 ———從資產狀況看,上述近200家上市公司中,已有70多家的資產體系處于無法運行的癱瘓狀態,涉及資產總額按2006年末余額計算已逾900億元,這些資產不僅無法支持正常的經營活動,而且絕大多數被依法采取查封、凍結、扣押等強制措施,即使扣除這些上市公司近400億元的民事糾紛涉訟金額,尚有余額500多億元的資產仍被重大法律風險事件所挾持。 ———從運營條件看,這70多家上市公司的經營基礎已被重大法律風險事件根本顛覆,僅2006年度的合計虧損額即達200億元,如以2003至2006年的4年作為計算周期,累計虧損額超過700億元。 由此可見,所謂另一個千億訟累,絕非虛估,更不是夸張! 至于上市公司涉及的其他爭議事項,包括10多宗行政訴訟、20多宗反傾銷事件等,為數雖少,對上市公司的影響也相當明顯,尤其是反傾銷事件,近年間發生頗為頻繁,陷身其中的上市公司,前景有著很大的不確定性。 逾千億訟累意味著什么? 整體而言,上市公司的基本素質,包括資產狀況、營運條件等尚有抗御法律風險危害的巨大潛力。從樂觀的角度,相對上市公司60000多億元的主營業務收入和年末150000億元的資產總額、50000多億元的凈資產額而言,逾千億的涉訟金額不過相當于年度營業收入的2.5%、年末資產總額的1.1%和凈資產額的3%,即使加上刑事案件、違法事件的危害金額,情形也不會惡化到無可收拾的地步。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業已計提的數百億元壞賬準備、減值準備以及預提費用、預計負債也在較大程度上化解了法律風險危害。 但另一方面,逾千億訟累也意味著: 1、2005年度,全部上市公司實現的凈利潤總額不過2000億元,2006年度,情形有所改觀,凈利潤總額升至3700億元,按年度計算,逾千億訟累均相當于當期凈利潤總額的一半左右。 2、同期,全部上市公司發生的虧損額合計約500億元,2003年至2006年的虧損額累計約2000億元,訟累至少“貢獻”了其中的2/3。 3、自我國證券市場創設以來,全部上市公司對股東的現金分紅總額不過1000億元左右,而訟累規模竟然超過了現金分紅的數額。 法律風險對上市公司價值的貶抑,尤其是對上市公司業績水平的消極影響,其嚴重性無可質疑。 造就重大法律風險事件的三大途徑 好孩子各自尋求未來的道路,壞孩子總在重復同樣的伎倆。資質較好的上市公司多在根據自身條件尋求未來的發展道路,而身陷訴訟泥淖的上市公司多數不過是在復制著卑劣的事端: ———侵占財產。就重大法律風險事件發生的頻率而言,首推通過關聯交易非法侵犯上市公司財產的違法犯罪,通俗地說即“吸血鬼”式地“掏空”上市公司,70多家深受危害的上市公司中,屬于此類的至少占到2/3。 ———證券欺詐。這一途徑的重大法律風險事件落實到上市公司身上,尤以虛假陳述的危害為烈。其實,幾乎每一重大法律風險事件中都有虛假陳述作祟的成分,但近年因虛假陳述而被定罪量刑或被訴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事件卻不多見。 ———非法經營。上市公司營運中存在輕微或偶然的違法違規現象比較普遍,但真正由于非法經營導致上市公司營運基礎遭受根本性危害的事例為數極少,類似珠峰摩托卷入重大走私案件、愛建股份非法吸收公眾存款一類的情形畢竟是個別現象。 身染法律“重癥”的70多家上市公司在2005和2006年度能夠盈而不虧的分別僅有15家,并且其中僅2、3家的盈利尚具一定實質意義。以資產狀況論,其中40多家的凈資產已喪失殆盡,調整后每股凈資產尚能高于面值的不到10家。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