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高善文公開請辭 光大研究所集體跳槽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7日 09:07 21世紀經濟報道
北京報道 本報記者 張冉 3月21日下午,在光大證券總裁徐浩明主持下,光大證券中層以上管理人員近30人齊聚一室,聆聽由新近上任的光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主講的宏觀報告會。 從不到4點開講后,高善文從國際宏觀經濟走勢,到國內近期經濟數據,再到A股登上3000點后市場近期表現……抽絲剝繭、逐層展開,吸引了與會者的注意力。 戲劇性的變化出現在5點30分,高善文突然拋出了離職聲明:“我在光大證券已經工作了5年,得到了同事們的照顧……但考慮再三我還是決定離開光大。” 此言一出,四座驚愕。原本完美的報告會草草結尾。 光大研究所集體出走 高的請辭在光大內部掀起陣陣風波。 3月22日晨會,回顧在光大5年風雨后,高善文熱淚奪框再次與同事告別。光大內部傳言,“光大研究所主要人員已達成口頭約定,和高善文一起離開光大證券”。 3月23日,某光大證券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從2002年李勇創建光大研究所發展至今,隨著光大研究力量的壯大,研究所和光大證券在管理方面矛盾日益尖銳,終于1個月前,原所長李勇離職,近期高善文公開辭職。 據悉,光大證券主要研究人員包括已登上《新財富》最佳研究員榜的主要研究力量已做好準備,即將集體出走,前一階段風生水起的光大研究所,面臨土崩之虞。 上述內部人士透露,2002年,當時光大證券主要負責人把李勇挖過來重整光大證券研究業務。李勇上任之初就廣納研究人才,并力勸當時已有出國之意的山西老鄉高善文留在光大并肩作戰。 但其后證券市場日漸委靡,研究機構哀鴻之音不斷傳來。然而在李勇帶領下,光大研究力量異軍突起,與申銀萬國、國泰君安等實力較強的研究機構比肩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研究機構”之一。 以高善文帶領的宏觀經濟研究團隊更是從2004年開始連續三年蟬聯業內霸主地位。在宏觀團隊的研發優勢帶動下,石化、有色金屬、鋼鐵、化工等研究領域也開始涌現出一批在業內具有突出影響力的優秀研究員。據不完全統計,光大證券共計13人次入圍《新財富》年度最佳分析師評選。 隨著研究力量壯大,光大研究所也開始對股票銷售部門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2006年7月,光大股票銷售交易部負責人張輝離職后,該部門正式交給李勇負責。 然而2006年年底,結算“牛市果實”時,光大證券研究所的收入問題又一次成為李勇和光大證券公司矛盾的引爆點。 焦點是李勇和光大證券就股票銷售交易部盈利的分配問題。據光大內部說法,當時李勇接手該部門時和光大證券達成協議,股票銷售交易部盈利按五五分成,分別交給研究所和光大證券公司。然而,當2006年牛市大豐收后,股票銷售交易部最終盈利的4500萬卻全部給光大證券公司提走。 據券商有關研究人士表示,光大研究員的收入本身較之業內低了很多,此時,2006大豐收后,利益分配終成導火索。 2007年2月,業內有傳言,李勇和光大研究所主要研究力量達成口頭協議,要集體投奔安信證券,3月初,李勇宣布正式離職。隨后,光大任命原金信研究所的負責人李康為新的證券研究所所長。 3月21日,再次發生了高善文公開辭職的一幕。 集體跳槽背后 此次李勇、高善文攜光大研究所集體跳槽的風波雖未收場,卻在券商、基金等機構引發熱議。 上海某券商人士向記者表示,近年來,隨著基金等機構的崛起,券商研究力量對機構的引導作用也日益被大家關注,各家券商對研究力量的重視也達到了空前的程度。 光大研究所的待遇不高一直為業內共知。平時但凡有別的機構伸來橄欖枝,光大研究所的人是最早流失的。2003年,李勇曾經從國泰君安香港挖來一位當年石化類最佳研究員,然而最終因為待遇太低,轉投富國基金。 尤其近年隨著證券界“挖人才”幅度的加大,研究員,尤其是金牌研究員的待遇更是上了一層樓。作為光大研究所的領軍人——李勇在研究所待遇低的問題上和光大證券的矛盾是可想而知的。 “加上,光大內部關系又較為復雜,此次光大研究所集體反水也實屬情理之中。”北京某券商負責人也向記者說出了此次光大風波的另一個解釋。 據該知情人士透露,自從2006年光大證券總裁徐浩明上任以來,光大證券近兩年人事一直處于變動之中。 2005年底,光大并購部總經理高建明率先離職。 隨后2006年7月,股票銷售交易部的負責人張輝也投奔東方基金;9月,作出過“陽光理財計劃”的資產管理部負責人李少非只身投奔中投證券,現任中投證券任副總裁;2006年11月,光大國際部老總秦沖也率部眾近20人去了安信證券。 隨著業務中層的大動蕩,光大投行業務損失慘重。原在業內排名第二的保薦人已從原來的33人流失了近一半,帶走的業務不下十余單,其中包括操作紫金礦業IPO的國際部老總秦沖、曾負責太鋼不銹IPO的國際部副總沈奕。 此外,光大40多個營業部的老總也更換大半有余,經紀業務也隨之大幅縮水。 2006年10月,光大證券免去紀委書記李培寧、12月免去黨委書記董建敏。 對于這一系列的人事變動,該知情人士分析認為,由于中國光大(集團)總公司和中國光大控股有限公司分別占光大證券48.50%和46.60%的股份,光大集團在光大證券一股獨大。由于公司治理方面的先天缺陷,光大證券的人事動蕩就注定了不可避免。 券商的人事變化本屬平常,然而,五年三換總裁,短短一年時間內,光大證券從高層到中層發生如此大的變動,最終連研究所這個本不屬于券商支柱業務的部門也劇烈波動,確實引人反思。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