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港交所:走向內地是必然趨勢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3日 09:54 21世紀經濟報道
香港報道 本報記者 于曉娜 從某種意義上說,香港“走向”內地,不再是一個選擇,而是必然趨勢。 最近,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祁斌、蔣星輝發表的研究文章<交易所并購風潮背后的大國博弈>,引起業界關注。 2月初,港交所主席夏佳理對記者表示,最近紐約交易所與東京交易所的結盟是否會對港交所帶來致命威脅,還要視乎很多細節,比如,在紐約上市的中國企業是否可以同步在東京掛牌交易等等。 威脅逐漸來臨 事實上,自去年以來,關于證券交易所“全球化”運動的討論便早已風生水起。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交易所的全球化合并與聯盟,是大勢所趨,也是交易所“生死存亡”的關鍵。 舉例而言,去年,紐交所多方出擊并順利完成基本布局。去年5月,其對歐洲聯合股市提出120億美元的報價,預計2007年完成合并;今年1月,其又以1.15億美元出價,與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達成協議,收購其5%的股權;旋即,1月底,紐交所與東京交易所達成結盟協議,將在聯合掛牌制度及共同開發電子交易系統、研究發展新的投資產品及監管措施等方面,展開合作。 據悉,紐交所與東京交易所將成立一個正式工作小組,定期開會并進行對話,發展對雙方同樣有利的合作,包括資訊與市場基建系統和技術、交易服務及交叉營銷等,最終可能進行交叉持股、逐步實現合并。 同樣,在去年1月,納斯達克便向歐洲老牌交易所倫敦交易所不斷拋出收購意向,最終以51億美元“收集”到倫交所28.75%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上周末,納斯達克收購倫交所因股東支持幾近于零,導致二次收購再度告吹,但納斯達克聲稱,將繼續保留手中的倫交所股份,以圖再次發起收購要約。 除去來自歐美的威脅之外,港交所的周邊腹地也開始進入快速整合階段。 去年7月,東京證券交易所與韓國證券交易所達成合作協議,并宣布可能在未來合并或交叉持股;同樣,德國證交所與韓國交易所也簽訂諒解備忘錄,在市場信息、員工交換和新股上市方面進行合作。 而在去年中,新加坡交易所也向外拋出橄欖枝,稱若亞洲地區交易所出現整合,則新交所應是行動最快的交易所之一。 目前,包括高盛、摩根士坦利、雷曼兄弟、JP摩根、德意志銀行等國際投行也在憑借自身實力以及同業聯合,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物美價廉”的交易平臺和服務,對交易所而言,也是不小的威脅。 令人擔憂的是,在這輪國際化的爭食運動中,唯獨港交所“無動于衷”。 “從主要交易所通過國際并購來擴展資本市場的世界趨勢來看,一些發達國家在未來向香港聯交所采取收購行動,并不是完全不可能,對此我們應該未雨綢繆。”上述中國證監會研究文章中提到。 路在何方? 香港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去年曾經提出,港交所作為香港重要的策略機構,其它交易所若想收購港交所,至少在目前看來,尚非易事。 從機制上來看,港交所已經為潛在的收購威脅,預設了關卡。 首先,任何股東想持有港交所股權超過5%,必須經港府審批同意。 這與其它上市交易所的防火線類似,如新交所也規定,單一股東持股上限為5%,澳洲交易所則相對寬松,此上限為15%,東京交易所更加寬松,單一投資者持股上限達到50%,但規定超過20%時,需要當地監管部門審批。 其次,港交所董事局13名董事當中,包括行政總裁在內,由政府委任的有7名,席位超過50%,這使得香港政府間接擁有港交所的控制權,以防“不測”。 有外電報道提出,港交所主席夏佳理及其董事會甚至認為,跨國交易所合并并不具備協同效應,理由是合并“涉及不同的監管體制和交收結算問題”,因此取得理想成果機會渺茫。 這與分析人士的觀點有些相左。 有業內人士指出,交易所營運模式實際上要做到“薄利多銷”,若交易所僅局限于一個市場,則其交易和服務成本難以削減,服務范圍也會受限。而合并則可使交易所吸納更多上市資源,資金流動空間加大,交易成本逐漸下降。 業界人士表示,在交易所全球化聯合并購的大潮中,港交所若要保持其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最佳出路便是與內地資本市場有效對接,與滬深交易所進行深度合作。 夏佳理表示,在香港的“十一五”行動綱領中,港交所已經提出加強與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交流,但由于港交所本身是上市公司,屬于商業機構,因此,中港兩市合作究竟如何進展,尚需中央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來推動。 截至2月9日,港交所主板與創業板總市值已達13.8萬億港元,滬深相加也已超過10萬億人民幣,與港交所快速接近。 但即便如此,港交所與亞洲最大的交易所東京交易所相比,單是市值方面(約為港交所的3倍),就有相當差距。 “2009年東交所就計劃上市,若東交所與紐交所真正開始實行24小時全天候交易,而新交所未來也參與其中的話,加上韓交所已經與東交所有合作協議,那么港交所很可能會顯得孤軍無援,如不與內地加緊聯系,同時擴大其國際化程度的話,亞太金融中心的格局隨時可能生變。”一位業內人士分析。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