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財經縱橫

臺灣:下一個中國概念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2日 18:23 《資本市場》

  文/劉余勇

  海峽兩岸的政治和經濟形勢正促使臺灣企業紛紛到大陸投資,臺灣資本正在和大陸進行親密接觸。未來兩岸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更加明顯,兩岸三地很可能會只有一個股市。

  臺灣民眾的“倒扁”運動綿延數月而不絕。這場政治運動之所以會如此地轟轟烈烈、如火如荼,除扁政府腐敗等政治原因之外,經濟方面的原因則是因為,臺灣地區正面臨產業空心化的危險,臺灣本地區的企業家已經紛紛將企業遷往內地。讓臺灣的中下層民眾感到焦慮的是,未來他們將可能不得不承受政治腐敗和就業難度加劇等痛苦。

  臺灣資本轉移大陸,事實上早些年就已經開始了,而扁政府的政治腐敗和動蕩更加劇了資本出逃的趨勢,更進一步促使臺灣資本和大陸的親密接觸。

  臺商新一輪投資大陸熱

  臺灣首富郭臺銘正在成為臺商投資大陸的急先鋒。伴隨著天津大開發,郭臺銘先是親赴天津考察,希望能拿到7平方公里的土地(約為臺灣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剛創立時的3.3倍大),建設鴻?萍技瘓F在中國大陸的第8個生產基地。郭臺銘旗下的鴻海集團已經以富士康的名義,在天津試探性投資5800萬美元,做手機零件和加工。另外,郭臺銘也放出話來,要投資山西的煤層氣;祖籍山西的郭臺銘有著濃厚的鄉土情節,有消息說,郭臺銘甚至要大手筆投資反映晉商生活的電視劇。

  而來自臺灣的另一家企業——長榮集團10年前就注意到天津港。長榮集團考慮了整整10年,最近表達了投資的意愿。“規模肯定不小,估計可能達到4億美元!遍L榮集團新聞發言人表示。

  近年來,追逐大陸開放的腳步,臺灣對大陸的投資逐步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里昂

證券的報告回顧,第一波臺灣企業大舉投資大陸的時間在1980年代末,多為勞動密集的小規模成衣廠或消費類電子公司;第二波是在1990年代中期,臺灣的石化及食品加工企業逐漸在中國大陸設廠來避免關稅,同時也為了更加接近大陸消費者;第三波投資潮在開始于1990年代末,這時候臺灣最重要的電子企業開始在大陸投資來維持其競爭力,2000年之后,這些電子企業已經不是單個的公司出走,而是整個將產業鏈轉移大陸。

  統計顯示,1994年電子產品在大陸的投資金額占臺商整體投資額的比重僅為14.6%,1998年升至23%,1999年再升至43.7%,到了2005年,臺商投資電子業的金額占整體投資額的比重超過了75%,顯示臺商赴大陸投資已逐漸有朝電子產業集中的趨勢。而過去名列前茅的食品飲料投資占比已排在了前5名之外。

  以對外直接投資為反映形式,產業資本外移成為一個企業國際化的重要方式。臺灣作為國際產業轉移梯度上的一個梯層,在接受外來資本的同時,也在向外轉移產業。里昂證券的分析市表示,通過分析目前臺灣產業資本外移的情況和入世對臺灣產業資本流向的影響,可以得出臺灣企業將增加對大陸投資的趨勢判斷。

  根據臺灣“經濟部”的資料顯示,在過去15年時間里,臺灣當局共批準企業投資大陸的金額達470億美元,這只是官方數字,而臺灣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的估計,目前臺灣公司在大陸的投資總額高達1500億美元。

  專家分析,臺灣企業紛紛投資大陸,除了臺灣政治混亂的原因原因,從經濟層面來看,促使臺企做此選擇投資大陸的原因還包括:臺灣地區競爭力日漸下降、臺灣地區經濟逐步邊緣化,一些臺灣企業擔心臺灣地區的未來會拖累其企業命運。

  此外,與全世界其他地區相比,中國大陸已明白無誤地成為全世界資本追逐的中心。2005年和2006年來自全世界的大量“熱錢”如潮水般涌入大陸,且勢頭有增無減,當然任何一個有發展潛力和融資欲望的企業都不肯錯過這樣的機會。

  兩地更緊密資本連接

  目前,在中國大陸注冊的臺資企業超過6萬家,使臺商成為大陸最大的投資群體之一。不僅僅是投資設廠,臺灣企業借助大陸和香港資本市場進行融資活動也在成為一種潮流。

  2005年初,郭臺銘將鴻海集團其位于中國大陸的手機業務分拆出來,以富士康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的名義在香港上市。鴻海集團持有富士康74%的股份,富士康在香港上市后股價大漲,大大提升了鴻海集團當年的經營業績。富士康(HK,2038)甚至被恒生指數服務公司吸收為成分股。

  誘人的業績使得富士康迅速成為臺灣企業效仿的榜樣,據不完全統計,過去一年至少有12家位于大陸的臺灣企業緊隨富士康,希望在香港上市融資。而目前這批批業務重心在大陸的臺企已經展開重組工作,他們選擇的目標也由香港股市擴展到了大陸A股市場。

  2005年7月,臺灣統一試圖借助收購北京三元乳品登陸中國A股市場,這一過程雖然后來進展緩慢,但已經顯現出臺灣企業試圖將將資本重心轉向大陸。臺灣企業的轉投大陸或香港資本市場懷抱,主要是由于企業的業務重心已經轉移大陸,而臺灣政府還繼續奉行一項政策,即臺灣公司對大陸投資不得超過公司凈值的40%。對許多企業來說,這意味著除非稀釋它們在大陸子公司的股權,或者將這些部門從臺灣母公司剝離,否則它們將被禁止在大陸擴張。

  而另一個原因則是,隨著大陸股市的改革,大陸股市出現了非常好的上升勢頭,中國證監會對于臺資企業在大陸上市表現出了歡迎姿態。據說,目前證監會已經有意接受一家臺商擁有的投資控股公司的上市申請,證監會有意以此為一個試點的特例,給予特殊政策,來吸引未來更多的臺灣企業投奔大陸A股市場。

  據報道,包括遠東紡織、亞洲水泥永豐余集團和潤泰集團等一些規模較大的臺企都流露出了登陸大陸資本市場的計劃,并已經展開籌備工作。還有許多企業已開始進行重組、為上市做準備。

  遠東紡織和亞洲水泥同為遠東集團旗下的企業。這兩家公司已開始重組大陸業務,并計劃將其置于一家投資控股公司旗下。遠東集團的業務包括紡織、零售、電信、建筑、金融服務和石化等!拔覀兿M2008年前后,讓這些業務能在香港上市,或者在大陸上市。”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表示。

  瑞銀信貸董事總經理陶冬日前在臺灣演講時表示,10年之后,大陸、香港、臺灣很可能只有一個股市。這個看法對于的時間預測可能早了點,但起碼可以看出,臺灣和大陸之間的資本聯系正在變得越來越緊密。

  有意思的是,臺灣的金融人才已經提前開始投奔大陸。中國大陸已經對外商銀行開放人民幣業務,臺灣銀行則受限于兩岸政策,無法進入大陸市場。有評論指出,臺灣長期培養出來的優秀金融人才已經被外商銀行所挖角,為跨國金融集團所用。

  為經營大陸臺商市場,花旗與匯豐銀行近年均調派臺灣區優秀人才赴大陸。以花旗為例,中國區金融同業部總經理黃毅是從臺灣派去的;匯豐銀行

信用卡中心副總裁曾寬揚則被花旗挖角轉戰大陸市場,出任浦東花旗信用卡中心首席執行官。一位經常往來兩岸的投資銀行界人士指出,最近其在大陸開展的投行業務,比在臺灣開展的業務多出了數倍。隨著臺灣企業在資本方面的需求轉移,將吸引許多臺灣的優秀金融人才轉赴大陸市場。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