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資本流動新格局:變化中的中國外資策略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30日 22:51 《資本市場》
作者:曹遠征 一、目前我國利用FDI的新特點 1.我國利用FDI的增速放緩 近年來,隨著我國吸收FDI規模的增加,FDI增速呈放緩跡象。當前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外匯儲備大量增加,其他形式的外資流入加速。 2.作為FDI東道國的相對地位有所下降 根據聯合國貿發組織的報告,1999年后我國FDI占固定資本形成比重已基本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而在1991~1997年間,這一比重為12.3%,遠遠高于發展中國家7.1%的平均水平。 3.外資來源地分布不均衡 香港一直是中國吸收FDI的最大來源地,累積比重超過40%以上。而近幾年來自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的FDI絕對規模總體上沒有增加,相對規模有所下降。 4 .地區分布不均衡 我國吸引FDI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東部地區吸收的FDI占全國比重基本在86%以上,而中、西部地區所占比重基本低于14%。 5.行業分布不均衡 我國外資的70%投向第二產業,主要集中于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投資嚴重不足。 6.引資成本過高 地方政府過度給予外商優惠措施,導致大量土地浪費,投資密度不高,稅收減免過多,甚至出現環保標準降低的情況。 二、國際資本流動新趨勢與我國利用外資的新變化 上世紀80年代后,隨著全球金融自由化的深化,國際資本流動出現了一些新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的比例發生了變化,90年代以來,間接投資已取代直接投資成為國際資本流動的主導形式。 2.國際資本投資主體呈現為多樣化,但資本雄厚、投資面廣的西方工業國仍是投資主體。 3.國際資本流動將日益趨向發達國家之間,并有進一步強化的傾向,發展中國家的資本仍感匱乏。 4.國際投機性資本活動頻繁。目前全球至少有7萬億美元的游資,其中每天有1萬多億美元的游資在世界金融市場上尋找歸宿。 5.國際資本流動導致的金融危機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在間接投資不斷增加的條件下,本國市場和外國市場的關聯度增加,其他國家市場動蕩對本國資本市場的影響加大。 6.并購成為國際資本投資的新形式。近年來全球跨國并購重新進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2005年全球企業并購交易總額達到2.9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0%。此外,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進入了跨國并購的行列。 國際經驗表明,利用外資的方式與經濟發展階段有關系。在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存在著生產技術、管理經驗及海外市場等瓶頸,而附帶解決上述困難的直接投資便頗受發展中國家的歡迎,成為了利用外資的重點。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工業的日趨成熟以及國內外市場的開拓,以單個企業為目標的直接投資便因規模小、靈活性差而暴露出局限性。相形之下,間接投資因不具有上述弱點而在經濟發展的中后期階段備受青睞。在直接投資領域,也會出現由綠地投資向綠地投資與并購并舉的轉變,有跡象表明,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兩者將會更緊密地結合起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就中國利用外資的情況來看,上述規律基本得到了體現。近兩年,外資并購中國企業出現了高潮,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領域:一是能源生產和供應領域,包括金屬冶煉、化工、機械設備等重化工業及電力等產業;二是基礎材料工業領域;三是具有巨大市場規模和長期增長潛力的消費品生產領域;四是新技術服務和正在逐步兌現“入世”承諾走向開放的商業、金融服務業領域。值得注意的是,不論在數量上還是交易額上,外資在服務領域的并購都超過了同期在制造業領域的并購。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并購活動以及一些大型綠地投資項目都結合了間接融資手段,尤其是利用了國際資本市場。一個明顯的例證就是外資在境外紛紛成立針對中國的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通過合資、收購等形式投資于中國企業的股權。這些投資雖以直接投資的形式出現,但與擁有技術、產品和市場以及管理經驗的傳統戰略投資有不同,它們僅是財務投資者,投資的目的是股權升值,并伺機在資本市場變現,其資金來源于資本市場,變現于資本市場。凡此種種間接投資與直接投資相結合的新的投資形式,已日漸成為對華投資的主要形式。 對華投資中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緊密結合的現象,說明中國利用外資形式出現了區別于以往的新變化,標志著中國利用外資進入一個新階段。新階段和新形勢,需要我們以全新的態度審視相關政策,制定新的戰略。 三、我國利用外資的新問題及建議 由上所述,我國現階段利用外資的新變化是與國際資本流動的新趨勢緊密相關的,并由此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新問題,主要有兩類: 第一類問題與產業相關,即出現了產業對外資的某種程度的依賴性,表現有三: 一是出口產業對外資的依賴。一方面,FDI企業的外貿總額所占比重較高,如FDI企業的進出口總額在中國外貿總額中所占的比重達55%以上,個別省份甚至超過65%;另一方面,加工貿易所占比重較大,這與外資企業也有很大關系。中國的外貿依存度目前已達到70%。 二是生產技術對外資的依賴。目前中國電視機、洗衣機、空調、汽車等產業雖然發展較快,但核心技術基本上控制在FDI企業的手中。許多產業的產品仍受制于發達國家的新經濟技術標準和關鍵零部件。而且許多跨國公司正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搶奪本土科研力量,從事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的研究開發。 三是外資對某些行業的壟斷。從高新技術行業構成上來看,跨國公司投資企業在微電子、移動通信設備、汽車、工程機械等領域均占據了主要地位。 第二類問題與國際收支相關,即出現了國際收支中資本項目與經常項目的雙順差。 中國雙順差不斷擴大的趨勢與美國的雙逆差成為鮮明對照,形成了國際資本流動的新的均衡格局,使人民幣問題成為世界矚目的問題,增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更為重要的是,這對中國國內宏觀平衡也產生了重大影響,構成國內宏觀經濟過熱的重要原因。 針對上述問題,從長遠看,在我國工業化未完成前,利用外資的規模還應擴大。從目前看,我國利用外資正處于從初期階段向更高階段邁進之中。因此,我國利用外資政策應站在產業升級和國際收支的高度,全面審視經濟成長的階段變化以及雙順差的發展前景及其后果,再積極擴大利用外資總量的同時,注重結構性調整,即加強產業部門與金融部門的協調和合作,形成統一的錯落有致的利用外資的戰略與戰術安排體系。具體建議如下: 1. 適應WTO的需要,逐步調整外資優惠政策 調查顯示,與優惠政策相比,國際大型跨國公司的投資更看重投資環境。因此,逐步調整外資優惠政策并不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當務之急是應合并中外企業的所得稅,為內外資企業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環境。 2. 順應國際潮流,合理利用間接投資 建議政府各部門從戰略高度出發,加強協調,當務之急是應建立有關外資并購國內企業的法律政策框架體系,完善跨國并購的操作規程。這既吸引跨國公司并購重組國內企業,使國際上先進的技術設備、管理方式得到盡快擴散,同時又有利于控制固定資產的投資規模,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3. 限制外資向一般制造業和重化工業的轉移,合理引導外資流向服務業 對于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行業,以及彩電、洗衣機、手機、電話等家電類和一般電信設備行業,應取消外資的“超國民待遇”,不再鼓勵外資投資于這些國內生產能力已經過剩的行業。對于目前外資向中國轉移較快的重化工業,應注重產業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提高外資進入的門檻。此外,目前應抓住國際服務業轉移加快的機遇,合理引導外資進入服務業。為此,政府應盡快制定相關發展戰略,加大服務業所需的人力資源的培育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促使外資向知識型現代服務業流動。 4. 加大吸引發達國家資本的力度,鼓勵外資投向高新技術行業 中國FDI來源的結構反映出中國處于承接亞洲新興國家或地區產業轉移地位,因此中國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地位處于更低端的位置。目前,應加大引進發達國家資本的力度,提升吸引外資的技術含量。中國現階段要大力推進高技術產業化,優先發展信息技術產業、新材料和生物技術產業,加快發展航空航天等產業。建議在上市、貸款及其他融資安排上可優先考慮擁有相關高新技術的外資企業,以增強吸引力。 5. 鼓勵外資投向中西部地區 加快中西部的引進外資工作一要改善中西部地區的投資環境,尤其是能源、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二要適當擴大中西部地區開放范圍和幅度。三要在政策上對中西部地區實行優惠,放寬其引進外資的審批權限。 6.利用外資振興東北重工業基地。 建議利用國際制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趨勢,在東北地區制定合適的引資政策,改造東北裝備工業基地,力爭形成面向國際市場的裝備工業中心。 (作者系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