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上市騙局現身北京 兩月凈賺100%聽起來很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1日 11:14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馬宜 黃利明 北京報道 兩個月凈賺100%? 聽起來很美。
賺錢的過程是這樣的:一家公司聲稱它馬上就要在海外上市了,只要在上市前買它的股票,兩個月的時間就會有超過100%的凈收益。 然而,這樣的投資“神話”一年前就已經在上海等地穿幫了。不過在北京,同樣的“傳奇”仍在演繹。 暴富 北京的張女士最近就遇到這樣一個“機會”。 一位產權經紀人向她介紹了“千載難逢”的機會:有一家在西安的旅游公司,現在只要花5元/股買它的股票,當9月份這家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NASDAQ)上市時,其股價至少可以漲至5美元,按目前的匯率,一下就可以賺取8倍的收益;而且,如果這家公司未能按承諾如期上市,公司將按每股加0.1元的價格全部回購。 隨后的一個周末,張女士又受邀參加了另外一家產權經紀公司組織的投資者見面會。一名“資深”分析師首先聊起了當年的原始股:“中國剛有股票市場的時候,沒人知道股票是什么東西,都是攤派發售,買股票是為了完成任務,但事后證明,當年買了的全都賺了大錢! 話鋒一轉,分析師開始步入正題,介紹一種類似的投資機會,惟一不同的是,這些股票即將在海外掛牌。 據介紹,這是一家地處湖北的制藥公司,目前在當地產權交易所的掛牌價格是4.8元/股,在4月8日召開的股東大會上,公司將宣布每10股送3股的2005年分配預案。如果現在買1萬股,就意味著不久之后,持有了1.3萬股。更令人興奮的還在后邊,這家公司即將于6月在新加坡創業板上市,按這位分析師的說法,國內公司在新加坡上市通常1股會被拆成3到10股,如果以最保守的每股只拆成3股計算,1.3萬股轉眼就變成了3.9萬股。上市后,保守地計算,股價0.6新元,3.9萬股的總市值將達2萬多新元,按目前銀行牌價,1新元相當于5元人民幣,這樣,2個月內,凈收益已經接近7萬元人民幣,收益率超過131%。 “越早買越劃算,離上市越近,價格越高,去年10月的時候它在產權交易所的報價還只有3.5元/股!狈治鰩煷舐暫暗馈 當國內A股市場還在徘徊不前時,面對這樣的機會,大部分聽眾都有點蠢蠢欲動。 疑問 為了解更多信息,張女士隨后在網上搜索“產權經紀公司”,結果卻讓她大吃一驚。 最早從去年3月15日的“消費者權益日”開始,網上已經有文章如“警惕陷阱,暗訪‘海外上市’公司”、“一級半市場遍地陷阱”等,揭露“赴美上市股”騙局,而且,西安地下股市借“海外上市”概念再涌暗流。 根據媒體報道,這些以“海外上市”為名的騙局主要集中在上海、成都、西安等幾個城市,所用伎倆和上述的兩個案例幾乎如出一轍。時隔一年多,騙局為什么在北京死灰復燃? 上述兩家產權經紀公司都向張女士出具了營業執照,一家成立于去年年底,另外一家是今年2月份剛剛成立的。 這也就是說,今年1月1日起開始執行的新《公司法》為這些產權公司卷土重來提供了一個絕好的借口。 舊《公司法》第144條規定:“股東轉讓其股份,必須在依法設立的證券交易場所進行”,而新《公司法》第139條則規定:“股東轉讓其股份,應當在依法設立的證券交易場所進行或者按照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方式進行”。這實際上是認可了非上市股份在各地產權交易機構轉讓的合法性。 上海產權網中一個“通聯產權交易所股權掛牌系統”顯示,23家公司將在英國、新加坡、香港、美國納斯達克和紐約證交所上市。而在西安產權交易所掛牌的兩家生物科技公司也都言之鑿鑿地對本報說,5月底將要向美國證監會提交上市申請。 部分隸屬于當地國資委的產權交易所只從事國有股的轉讓,大部分非國有股的產權轉讓都是由各種背景迥異的交易所運作。目前僅在中國產權交易所網登記的產權交易所就有83家。 但這些產權交易所并不調查掛牌公司的真實性。 “我們只做信息披露,具體你要不要投資還是要自己把握,所以還是要向公司了解!币晃划a權交易所的工作人員說。 但各種疑問似乎并不能從那些有上市概念的公司處得到答案。 “這都是自然人股東自己的意愿,公司并不會干預。可能有的股東覺得已經賺了,落袋為安。”一家股份有限公司證券部人士稱。一家股份公司董事長甚至對本報說:“大部分都是買房子急著用錢,我們馬上就要在海外上市了,要不是急用,誰會轉讓呢?” 真相 真相似乎在只有那些已經購買者的親身經歷中得到。 新華網上的一個案例還原了一位投資者受騙的前后經過:2004年6月,在參加了某產權經紀公司舉辦的一個理財講座后,上海的林先生以4.2元/股(人民幣),購買了5萬股某公司股權,這家公司稱即將在當年11月28日前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上市后股價可漲到4美元。 林先生簽訂了股權轉讓協議書,不久又拿到了某股權托管公司核發的股權持有卡。2004年9月,股權持有卡又換成了一張全英文的所謂“美國股權證”。 2004年底,該股份公司仍沒有在美國上市,漸生疑竇的林先生致電某產權經紀公司詢問,被告知該公司的代理業務已經結束,關于上市問題要直接詢問某股份公司。而該股份公司在接受詢問時則表示條件尚未成熟,上市仍在籌備中。此后,林先生多次去電詢問,該股份公司都有百般推托,反復強調即將上市,要耐心等待。 按當時的約定,如果由于種種原因無法上市,該股份公司承諾可以當年公司每股凈資產上浮12%回購。到2005年3月,林先生決定贖回股份,要求該股份公司履行溢價12%回購股權的承諾。該股份公司表示同意,但告知林先生上一年度公司每股凈資產只有1元,也就是說只能以每股1.12元的價格回購股權。感覺受騙的林先生遂向警方報案。警方調查發現,林先生購買的股票每股股價4.2元人民幣,其中經紀公司截留了2.5元作為手續費,實際上只有1.7元交到了轉讓股權的股份公司。 “所有這些故事都有個共同特點,那就是,能否賺錢的前提是這些公司能否上市,但據我們了解,這些在產權交易所掛牌的很多股份制公司規模都不是很大,在境外交易所上市的可能性并不大,而創業板盡管對業績沒有要求,但對成長性要求很高,這些公司也不具備特別的優勢。”從事國內企業赴新加坡上市的詳德國際投資公司總經理劉秉軍認為。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