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證券要聞 > 中國股權分置改革專網 > 正文
 

股改保薦大餐漸成小吃 券商另尋財源盯上IPO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3日 17:32 大洋網-廣州日報

  本來被視作“大餐”的股改保薦收費,已經難以成為券商的救命錢。一月份,券商股改保薦收入僅1.75億元,不及總收入的7%。據了解,由于預計年中IPO將重啟,一些券商正在重新備戰IPO,而股改保薦收入越來越成為變相“小吃”。

  記者 李成

  就整個股改保薦費用來看,不足以成為券商的救命錢。據記者的不完全統計,截至昨日,兩市共有近600家上市公司進入或完成了股改程序,而已經完成的股改公司有370家左右。如果按證券業協會股改保薦收費指導意見來算,股改保薦費用的收取標準大概在250萬元左右。據此計算,券商從股改中可以收入92500萬元。而如果按照兩市1358家上市公司的總量計算,股改保薦蛋糕合計為339500萬元。

  250萬元保薦費100萬元搞掂

  不過,某券商投行部負責人對記者說,實際上許多保薦項目費用不到250萬元,主要是市場競爭激烈,有投行人士坦言,為了生存,連100萬元的單子他們也接。

  最新統計顯示,1月份,券商實現名義收入26.13億元,其中,A股手續費收入20.59億元,同比增長101%;B股手續費收入6086萬元,同比增長243%;股改保薦收入1.75億元。股改保薦收入只占券商實現名義收入26.13億元的6.7%,不及A股手續費收入的10%。

  保薦業務10大券商占一半

  本來股改保薦業務收入不多,但由于競爭激烈,中小券商也是無法取一杯羹。記者注意到,隨著股改不斷推進,券商在股改中的分化也在加劇,最主要的表現就是股改保薦機構高度集中,業務機會在券商之間的分布并不均衡,少數處于領先地位的券商獲得了大量的股改保薦業務機會。有市場人士認為,一些實力差一點的券商在股改中反而更加快了滅亡的步伐。

  截至昨日,552家公司已公布的具體股改方案顯示,共有60家保薦機構參與股改保薦業務競爭。不過,少數處于領先地位的券商獲得了大量的股改保薦業務,而海通、廣發、國信等10大券商所保薦的公司就占了全部公司的55.15%。

  另尋財源券商盯上IPO

  由于股改保薦業務的收入并不大,股改保薦收入也無法同新股保薦相比。券商正在將精力重新轉向IPO項目。

  記者從廣州一家券商投行人士了解到,根據目前的股改進度,保守估計年中IPO就可能重啟,所以目前券商投行工作重心已開始轉向新股發行。據了解,新股發行業務給券商帶來的利潤要遠遠高于股改保薦業務。絕大部分券商對上市公司新股發行的承銷費用在1000萬元左右,新股發行給券商帶來的收入要明顯高于股改業務。

  誰是股市大漲的直接受益者?

  券商板塊當仁不讓

  H股大漲帶動國內H股板塊的全面活躍,量能激增。股改過半,復牌之后的股改股多數大漲。誰是股市大漲的最直接受益者?券商板塊顯然當仁不讓。

  首先,券商板塊具備了外資并購這一持續的熱點。外資正以并購券商等手段分享高速增長的中國資本市場。例如摩根士丹利早在1995年就與中國建設銀行合資成立了中國國際金融公司,而美林證券和華安證券合資,匯豐和山西證券開展投行合作,甚至湘財證券和法國里昂證券(CLSA)合資組建華歐國際等,外資并購在國內券商領域的爭奪中愈演愈烈。

  券商傭金收入大增

  另外股市的轉強,使得券商成為最直接的受益者。進入2006年以來,A股市場終于出現了難得的上漲,成交量的增加等,意味著券商收入的增加。數據表明,在2005年深滬兩市日均成交金額不足100億元,而進入2006年,兩市的日平均成交金額遠超200億元,券商僅傭金收入一項,將大幅增長。國內券商行業中部分優秀券商,今年利潤出現大幅增長也是可以期待的。

  回到二級市場上,作為具有并購題材以及業績大增預期的券商概念股,有望得到市場認同并具備中線走強的機會。從盈利角度看,中信證券與廣發證券2005年的業績都十分優良,而2006年至今市場轉暖,因此今年一季度上述兩家券商的業績也是可以期待的。(大通證券)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