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證券終獲市政府拯救 引進外資進入實質階段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07日 04:01 中華工商時報 | |||||||||
高層出手力行拯救措施,增資擴股打通資金瓶頸 實習生 吳君強 救一個,還是救兩個?對擁有兩家券商的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來說,曾是個問題。
近期一系列動作表明,他們選擇了后者。目前,北京市正積極對北京證券“增資擴股”,引進外資也可能很快實現。 強力“高層公關” 隨著股權分置試點改革的深入,拯救券商,成為管理層當前最為迫切的任務之一。對直屬的華夏證券,北京市政府去年已經明確宣布“全力挽救”,對同樣陷入困境的北京證券,一直沒有公開表態。 此前在北京證券內部傳出消息,北京市政府為了減輕包袱,將把北京證券和華夏證券進行合并,剝離債務后,一并由中信證券進行收購!安贿^北京證券不太愿意”,北京證券一位人士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從今年年初,北京市逐步堅定了拯救北京證券的決心,并主導了一系列的拯救行動。 在北京市政府官員的帶領下,北京證券管理層開始了一系列的“高層公關”。第一個公關對象是央行,一位接近北京證券的人士告訴記者。當時就得到了口頭承諾,北京證券可以找商業銀行貸款,央行對銀行不予追究!鞍凑照G闆r,以目前北京證券的現狀是根本沒有得到貸款的可能性。”這位人士說。 隨后,這幫人馬殺到證監會,找到證監會主席尚福林進行“溝通”。這次“溝通”的直接結果是,北京證券搭上末班車,最后一個成為股權分置改革試點保薦機構。 最后,北京證券又與其前幾名大股東通了氣,說服大股東在關鍵的時候“能幫忙就幫忙”,號召股東出資擴股,而不是“開倒車”。 “可謂是三管齊下,這一系列動作在4月份以前全部完成。”該人士透露。得到高層的支持后,北京市政府吃下“定心丸”,北京證券也確定了“增資擴股”重組之路。 記者就以上信息向北京證券求證,北京證券不置可否,表示“不予評論”。 “西裝領帶”迎外資考察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和許多危機券商一樣,北京證券目前最缺的就是資金,流動性差。吸引外資成為一種重組的選擇。 “不排除引入外資的可能,北京證券的高層還是很有‘想法’的”,一位曾在北京證券工作過的人士告訴記者。 外資進入中國證券市場其實已不是“新鮮事”,高盛、美林、里昂、匯豐等外資金融機構,已經或正在實現和國內券商的合作。 從北京市政府導演此次拯救來看,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不可能放棄控股權,目前該公司持有北京證券33.87%的股份。而根據所達成的“君子協定”,另外幾家大股東也不會出售股權,所以外資進入的方式應該是增資,一位資深分析師說。 “北京證券是個不錯的殼,券商應具有的資質它都有,包括此次成為試點公司的保薦機構”,一位對北京證券有相當了解的人士對記者分析說,外資應該會看中北京證券的“五臟俱全”,虧損也不像某些券商那樣“無底”。 北京證券2004年年報顯示,其凈資產為4.77億元,公司營業支出2.75億元,虧損1.6億元。另一方面,北京證券有較為完善的網絡,其營業網點已由當初的10家增加到現在的27家,遍及11個省市。 記者了解到,北京證券與外資的接觸,已經進入了實質階段。6月份,一個由央行牽頭的中外考察團造訪了北京證券,大概有40多人。而北京證券對該考察團異常重視,要求員工“注重儀表,全部穿西裝打領帶”。 有消息稱,目前最有可能介入的是瑞銀集團(UBS)。不過,對于雙方的合作進展,北證和瑞銀都閉口不提,顯得極其謹慎。 北京證券6日向《中華工商時報》表示,和國內多數證券公司所做的工作相同,北京證券正在開展增資和重組工作,并就此項工作已與國內外進行了廣泛接觸,目前尚無可進一步披露的信息。 瑞銀證券亞洲總公司新聞發言人陳瑞琴則稱,瑞銀集團的確一直在和許多中國企業進行著談判,但這些都是正常的企業業務往來和運作,對于瑞銀集團來說,對市場上關于瑞銀集團究竟和誰進行合資等事宜的傳聞無法做出任何置評。 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向記者表示,不清楚此事。而北京證券的第二大股東首鋼總公司(持股11.88%)宣傳部也稱:“沒有收到這方面的信息”。 北證華夏殊途同歸 與北京證券的積極引進外資的重組方式不同,華夏證券得到的是“本土化”拯救。近期管理層出臺一系列措施扶持券商:申銀萬國、華安獲央行再貸款,國泰君安、招商證券、海通獲準發行短期融資債券,銀河更是獲得匯金的直接注資。危機重重的華夏自然迫切地希望分到一杯羹。 央行行長助理劉士余5日公開表示:“今年第三季度,將通過匯金、建銀投資對重點券商進行財務重組,使其‘資本金不足、流動性風險’的問題得到較大的改善!毕⑷耸客嘎,華夏證券可能就是下一個注資對象。 此時,得到高層“綠燈”照顧,走市場化自救之路的北京證券,已然在期待與外資的“蜜月”。至此,北京國資經營公司旗下的兩家證券公司,走上了兩種不同的救贖之路。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