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良
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啟動之后,一些投資者不禁對非流通股東今后可能會通過二級市場大量減持股權表示擔憂。業內人士建議,非流通股東減持方式應該多樣化,不要僅將目光盯在二級市場,這樣才能有利于穩定人們的預期。
在日前舉行的一次研討會上,某試點公司的一位高管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股權分置問題解決后,大股東轉讓股權可能會更多地考慮采取引進戰略投資者的方式,而不一定如大家所猜測的那樣,采取二級市場減持的方式。分析人士認為,這無疑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在一些投資者的觀念中,非流通股東的減持無非就是通過二級市場的連續競價大量拋售。如果這樣,將可能導致股價出現較大跌幅。而實際上,擁有較多股權的非流通股東,如果他們有減持的需要,并非只有二級市場連續競價減持這一個途徑。除了引進戰略投資者這種方式之外,大宗交易、股票交換等方式同樣也可達到減持目的,其中引進戰略投資者等方式由于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基本面狀況,將能更好地提高投資者的預期。
因此,如果減持方式切合實際,能夠顧及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則會大大緩解其對市場的壓力。
一位資深市場人士指出,既然通過支付對價,非流通股東獲得了流通權,就不能阻礙他們自由行使這種權力。但是,如果能夠引導大股東從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出發,著眼于“多贏”,在減持股權時采取多種方式,無疑會淡化一些投資者對減持所持的抵觸態度。畢竟,對于投資者而言,如果上市公司的質量能夠提高,未來的發展前景能夠明朗,那么股價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一般來說,擁有一家上市公司30%的股權就可以實現相對控股,規模較大的公司需要更少的股權比例就可以達到目的。目前很多公司的大股東持股比例都比較高,在支付一定對價后仍將保持在50%以上,因此他們完全可以在不影響控制權的情況下適當減持部分股權。”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如何引導他們采取合理的減持方式,是當前股權分置改革試點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