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李中秋
期貨市場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嗅覺靈敏、敢于冒險、異常活躍,且常常是這個高風險市場的贏家。這就是“浙江幫”。
另類“浙江幫”
“浙江幫”,一個在中國期貨界擲地有聲的名字,一支由浙江期貨公司和投資者組成的生力軍。在中國期貨業發展的十幾年時間里,浙系資金雖然經歷過困難和波折,但不論市場繁榮或低迷,始終是期貨市場的活躍力量,業界公認的“主力部隊”。
2004年全國180余家期貨公司代理額排名顯示,浙江轄區的12家期貨公司代理交易額占全國的14.5%,其中前10位浙系就占4席,最少的也排在第97位,且所有公司均實現盈利。這12家公司的期貨保證金占全國的7%,行業利潤占全國的1/5,行業優勢十分突出。
在期貨這個高風險市場上,浙江期貨業如此風光的原因是什么?
毋庸置疑,興旺的民營經濟為它們提供了堅實后盾。記者從浙江省工商部門得到的資料顯示,截至2004年底,浙江省私營企業數量為33.2萬家,個體工商戶數量高達168.4萬戶,非國有企業占全省企業總數的98%左右。
目前浙江轄區12家期貨公司的2萬多個開戶客戶中,法人客戶僅占2.5%,其余全為個人客戶。民營資本為期貨公司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客源。
記者了解到,浙江投資者真正參與套期保值的資金非常少,“浙江幫”的說法也因大量投機資金的聚集而產生。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浙江期貨人眼里,“浙江幫”是一種文化,與期貨交易中簡單的“坐莊”完全不同。
拿期貨公司來說,在杭州一城就有11家之多,競爭激烈可想而知。一些交易量大的客戶享受1萬元甚至更低的包月手續費已經不是秘密了;競爭方式上,由原先比誰的場地豪華、誰的技術先進、誰的廣告做得多、誰的品牌分析師數量多,到現在比服務、比創新、比行情管理。但在殘酷競爭的同時,它們的密切交流始終沒有間斷。據悉,浙江期貨公司老總平均每月至少聚餐一次。由于客戶通常會在幾家期貨公司同時開戶,期貨公司一起請一個客戶吃飯的情況時有發生。自然,在飯桌上交流最多的便是各自的管理經驗和理念。
記者了解到,浙江期貨人在交易中都很有主見。即便是好朋友,你做多的同時我做空也是常有的,這一點,在近期大豆持倉排行榜中就表現得很明顯。此外,每當對行情的看法出現分歧時,爭論得面紅耳赤的場景經常會出現。
在去年期銅的行情中,不少炒家“折戟沉沙”。記者聽到三種版本的輸錢說法:6億、8億和12億。雖然數據至今仍無法證實,但有一點是確切的,輸錢者大多是原先做套保后來改做投機的。至于投機大戶的巨額盈虧,也只是簡單地從這個大戶的口袋到了另外一個大戶的口袋。
浙江省監管部門的一位負責人透露,在游戲規則既定的情況下,浙江投資者輸了錢從不告狀。
閑不住的“短線客”
職業炒手也是“浙江幫”的一種文化。事實上,他們早已成為期貨市場的“鯰魚”,給這個市場帶來不少生機和活力,而且這樣的“鯰魚”在浙江期貨界比比皆是。
圈內人士告訴記者,在杭州,頗有名氣的“鯰魚”不下8人。他們大多數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從外匯、商品、國債期貨市場隱退的“紅馬甲”,盤面感覺極好,嗅覺靈敏。主要是以交易量為談判砝碼,從期貨公司獲取一個極低的手續費標準。在這種情況下,一次價格波動的差價就有錢可賺了。
他們一般有一條“鐵律”:從不持倉過夜。就算期銅隔夜波動再大,也不會為之所動。與普通投資者對期貨市場的看法不同,在這些職業炒手看來,期貨市場是一個最沒有風險的市場,每天都可以從這個市場上“撿錢”,沒有必要以隔夜持倉而睡不好覺的代價去換取第二天的利潤。
這些職業炒手的交易量非常大。在大連大豆這個品種上,一個炒手一天做五六萬手,占該品種10%的交易量的情況很普遍。一位職業炒手向記者透露,2004年,他在一個品種上就貢獻了1000多萬元的手續費。相對于高額的手續費,他們的盈利并不可觀,少的僅三五百萬,多的也只不過一兩千萬的利潤。不過對他們來說,能夠獲得穩定的利潤也知足了。
除了自己做單子,一些職業炒手已開始在小范圍內挑選“門徒”,傳授短線實戰經驗,培養新人。這當中,值得一提的是一位90年代初從央行辭職的職業炒手。由于在期貨市場攫取了“第一桶金”,2000年前后期貨市場極度低迷時,他開始投資實業,在浙江的邊遠山區買了荒山,開始投資種植果園。由于種種原因,實業投資并沒有取得成功。回到期貨市場后,他改變原先單兵作戰的方式,開始在一些學校“招收”資質較好的經濟專業學生,培育后備力量。
談及職業炒手現象,永安期貨總經理施建軍這樣評價:“總體來講,短線客的介入大大增強了市場的流動性,對期貨市場的貢獻是無可爭議的。”
各有各的絕活
浙江期貨投資者的故事很多。一位年逾花甲的寧波籍企業家,在當地擁有銅、鋁以及糧食等規模較小的加工企業,2003年上半年開始參與期貨市場。他在介入之初只是通過經紀人操作,效果很不理想。
2003年11月前后,這位已經學會看簡單K線圖的老先生,開始親自操作并參與期銅交易。在投入5萬元資金并以300萬元的信用票據作擔保融資的情況下,每天滿倉并以滾雪球的方式一路做多期銅。由于當時滬銅一路上漲,到了2004年3月底,他的賬面上已經出現了近1.8億元的資產。但由于對宏觀經濟判斷不足,他在2004年4月宏觀調控開始時,還是滿倉持有滬銅多單。于是,隨之而來的滬銅大跌,僅一個月時間就抹去了他1.5億元左右的資產。此前有傳言,他不僅全部輸光,且將一家鋁加工企業賣了。但接近他的人士向記者介紹,最近剛去過他的工廠,幾家企業運作得很不錯。
這位老先生向上述人士暢談了這段經歷的感受:“期貨市場和戰場一樣,只有少數人能夠勝利。所以,你必須具有和常人不一樣的地方,對事物的看法一定要有新意。”據說這位企業家目前仍堅守在這個市場上,自去年底起在期銅上漲行情中一路做多,收益頗豐。
在浙江期貨界,還有一位連續7年保持高收益戰績的“常勝將軍”。當地一位期貨公司高管向記者介紹,自1997年開始,同樣是重倉位操作,這位投資者在期貨市場每年能保持30%以上的利潤,最好的記錄是半年翻倍,這個“神話”至今還沒有破滅。他的鐵律是:遇到風險時果斷斬倉。
和眾多在挫折中成長的炒家一樣,浙江省的期貨公司也各有各的絕活。
眾所周知,期貨市場的高風險和高收益很容易導致資產規模的大起大落,這在一定程度上給期貨公司的管理帶來難度。按照有關規定,內地期貨公司目前只能從事單一的經紀業務,但具體到每家公司,都會有各自的管理模式。
“手續費收入低,經紀業務不好做。”記者采訪中常常聽到這樣的感慨。在浙江,期貨公司的經紀業務相對全國而言很成功。
當地一位期貨業人士向記者介紹了中大期貨的經紀模式。據了解,在經紀業務上,投資顧問管理是目前中大期貨的一項“絕活”,除了核心客戶外,該公司大部分的交易量是由眾多投資顧問產生的。
投資顧問,也稱居間人或經紀人,不屬于公司員工,其收入從客戶的交易手續費中產生,期貨公司很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對投資顧問提供培訓和后續服務。但據記者了解,期貨公司運用這種模式,成功的例子不多。
多位業內老總向記者透露,他們曾經運用過這種模式,但由于種種原因,效果不理想。對此,中大期貨總經理林皓笑著說:“大家都知道這種模式不錯,但要取得成功并不容易。關鍵是每個公司對投資顧問的認知問題。”
“期貨公司沒有做大的,只有等大的。”永安期貨總經理施建軍引用一位國內期貨界知名人士的話闡述了對期貨業發展道路的看法。
由1993年一家公司的期貨部起步,從當時眾多期貨業“大亨”中脫穎而出,發展到如今浙江期貨業的“老大”,永安期貨的訣竅是在規范中“等”大。
“期貨公司的發展要慢慢來,不要急,把該做的事情做好了,公司就自然會做大。”這是施建軍講得最多的一句話。他認為,“該做的事”包含了很多內容:客戶開發與服務、行情管理、研發、交易結算、風險控制等等。這些步驟雖然是每家公司都必須面對的,但并不見得人人都能夠把每項工作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