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證券亂象:莊家魏武留下120億窟窿了無蹤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08日 09:57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廖新軍 上海報道 莊家走了,留下一個爛攤子,讓受害者們相互廝殺。
廝殺的雙方是中房股份(原名長春長鈴,600890.SH)與武漢證券,而曾一手導演這一切的上海唯亞實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魏武已經了無蹤影。 上海唯亞是中房股份、武漢證券的大股東之一,而武漢證券亦是中房股份的大股東之一。 2004年12月2日,中房股份公告說,2002年年底在武漢證券的賬戶存入用于國債等短期投資的款項9750萬元。2004年9月23日,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上海分公司出具投資者記名證券持有變動記錄,證明上述國債在未經公司授權的情況下,被武漢證券上海新港路營業部全部賣出。中房股份已經對武漢證券及其上海新港路營業部提起訴訟。 結果是,臨近2004年年底,有消息傳出,中國證券結算公司已經給證監會去函:武漢證券在結算公司的交易結算資金已經透支,無法支付金額3000多萬元。 已經奄奄一息的武漢證券,無疑雪上加霜。 6000萬“透支事件”與武漢證券黑洞 1月6日,知情人士對本報記者說,中房股份由于國債事件起訴武漢證券后,法院方面到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上海分公司執行資產保全時,武漢證券的自有資金賬戶里只有幾十萬元余額。 于是,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上海分公司先行墊出5000多萬元,并將之劃給了中房股份。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武漢證券在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欠款,實際應該近6000萬元,其構成是“5000多萬元的墊資加上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認為未及時還款的罰息”。 但據說武漢證券方面認為,國債已經被魏武旗下的上海唯亞回購,資金已經被他挪用。 事實上,這僅僅是上海唯亞給武漢證券留下的窟窿“冰山一角”。 早在2002年,監管部門經過調查后發現,截止到2002年8月底,武漢證券挪用保證金達10.3億元。 知情人士稱,目前武漢證券的客戶保證金賬戶余額似乎還沒有透支,但客戶保證金“被嚴重挪用”,主要填補上海唯亞造成的虧空。 其中,上海唯亞在武漢證券席位上進行國債回購,由于國債價格下跌,直接給武漢證券造成的損失超過3億元。 另外,2001年武漢證券增資擴股時,上海唯亞等虛假出資4.78億元,多年來武漢證券為此支付的利息成本在6000萬至8000萬元。 據證管部門調查,2001年6月,由武漢證券向銀行短期拆借資金4.78億元,分別轉到應出資的股東賬上,其中武漢正信2.4億元、上海唯亞1.23億元、松遼汽車5000萬元、炎黃文化4000萬元、深圳國貝2500萬元,然后由上述各家按照轉賬資本金全部返還到武漢證券的專門賬戶上,再由會計師事務所驗資并出具驗資報告。 上海唯亞在入主武漢證券期間,曾將幾千萬股中房股份(當時為長春長鈴)流通股,以每股20元以上的價格“倒倉”給武漢證券,2004年武漢證券平倉時每股價格在4元左右。此外,上海唯亞還在高位將持有的紫光古漢(000590.SZ)流通股倒給了武漢證券。兩者相加,最終給武漢證券造成的虧損達3億多元。 知情人士稱,上海唯亞給武漢證券留下的最大“麻煩”則在于超過15億元的或有債務。 2001年6月,中國電力財務公司所屬洋浦華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與武漢證券上海營業部簽訂《國債托管協議》。洋浦華盛委托武漢證券代購國債,共計11.9550億元,由武漢證券代為保管,其國債及回購所得資金,由洋浦華盛委托深圳國貝(實質是上海唯亞)進行資產管理,深圳國貝負責到期歸還本金及投資收益。 2001年7月20日開始,武漢證券上海營業部以國債回購協議方式,先后從上海四家單位融進資金3.015億元,其中上海浦東信用聯社2.685億元,上海怡達技術經營部2000萬元,上海一百集團公司1000萬元,上海閘電燃機發電工程有限公司300萬元。 之后,武漢證券上海營業部又將上述巨額資金全部融資給上海海欣公司和上海中茂實業公司。 “對武漢證券來說,這15億元或有債務事實上差不多已經變成了債務。”該人士說,“因為關鍵人物魏武已經失蹤,而武漢證券又沒發現上海唯亞與有關機構私下簽訂的協議。” 一個未經證實的說法是,中國電力財務公司之所以愿意借近12億元資金給上海唯亞,是因為“上海唯亞從中國電力財務公司接過其持有的紫光古漢流通股”。當然,這些股票后被倒給了武漢證券。 魏武留下120億窟窿 知情人士表示,上海唯亞坐莊失敗造成的窟窿至少達到120億元以上。“而武漢證券還算不上重災區。” 據曾在上海唯亞呆過的人士說,早年在深圳做期貨起家的魏武,曾在深圳成立了國貝投資發展公司。 2000年,魏武帶著2億元現金到上海淘金。同年8月,收購了上海唯亞,與潘亞平各持50%股權。 “當時上海唯亞已是上海市出口額最大的民營企業之一,在銀行融資的渠道很暢通。”該人士說。 此后,上海唯亞在深圳發展銀行獲得單筆貸款3億元后,用于購買中房股份(當時的長春長鈴)的股權,成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有利于它在二級市場控制股價。 知情人士稱,在中房股份2.05億流通股中,上海唯亞最多時持有了其中97%-99%的籌碼。 該人士說,2002年以來,中房股份盡管股價堅挺,但基本上是“自拉自唱”,上海唯亞一直無法出貨。而且,這種明顯的莊股,在后期通過配股、質押等方式的融資渠道越來越來難。 2004年4月底,中房股份崩盤,股價從20元以上最終跌至3元左右。據前內部人士估計,由于中房股份股價下跌,上海唯亞損失至少30多億元。 于是,魏武將眼光轉向了國債。這一次,主戰場選擇了甘肅蘭州。 2002年下半年,魏武開始利用其在深圳注冊的兩家公司——深圳益茂興及深圳昌湖電子公司,聯合其他近30家大客戶,在蘭州證券和政路營業部做國債回購,集結資金重倉持有0213國債。 知情人士說,魏武在0213國債上做到了超過180億元的規模,而不是此前媒體報道的104億元,占該國債品種260億元的近70%。 “在0213國債上,魏武完全重演了坐莊中房股份的手法。”該人士稱,魏武通過集中資金購買0213國債,回購后再買,最終達到類似“集中持股”的地步,試圖使它維持在高位,便于融資。“通過不斷回購,這種融資方式可以放大的比例遠高于股票質押、配資方式。” 不過人算不如天算。0213國債上市后,債券價格逐步走低,標準券折算比率也逐月下調,致使甘肅證券在中證登的透支及罰金窟窿越來越大。 最后,魏武在甘肅證券留下的是國債回購席位上至少超過20億元的欠庫及違約金。 此外,在坐莊中房股份、0213國債失敗后,魏武旗下公司給銀行、企業以及其他券商留下的窟窿,由于信息披露的原因,幾乎難以完全準確統計。 曾在上海唯亞工作的人士說,其中比較大的包括蘭州鐵路局4億多元、浙江一家國有企業集團4億元、上市公司中房股份的幾億元國債投資、華山醫院擔保貸款3億元以及東方證券、興安證券的配資與國債回購損失,等等。 武漢證券監管亂象 對于武漢證券即將破產的傳言,消息人士透露,來自證監會的說法是,還是要保住武漢證券。 “畢竟,在券商中,武漢證券的問題還不是很大。只要解決好15億或有負債,武漢證券的問題就好辦。”但湖北省的地方財力有限,而中央政府買單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因此武漢證券的去留還是一個問題。 曾在武漢正信(武漢證券大股東)系統幾個公司工作多年的一位人士感嘆說,2001年的增資擴股,對武漢證券是一個崛起的機會。然而,可悲的是,它被兩個莊家“老鄉”玩了一把。 該人士介紹,湖北仙桃人陳純澤曾在君安任中層,武漢證券增資擴股時,在上海找到了陳純澤,而陳則介紹了同是湖北老鄉的魏武。 2001年10月,武漢證券總股本從2.033億元躍至10.1472億元。 據本報2003年9月報道,有權威資料顯示,武漢證券新增股東出資額和出資比例分別是:武漢正信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4億元,占39.42%;武漢國際信托投資公司1.7422億元,占17.17%;上海唯亞實業投資有限公司1.23億元,占12.13%;松遼汽車股份有限公司5000萬元;炎黃文化藝術有限公司4000萬元;深圳國貝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占2500萬元。 “武漢正信4億元出資中,實際上只拿出了1.6億元現金出資,而其余2.4億元是代上海唯亞出資。”知情人士介紹說。 如此,在武漢證券10億元注冊資本中,武漢正信系統超過5億元,魏武旗下的上海唯亞與深圳國貝投資實際占3.88億元,莊家陳純澤旗下松遼汽車與炎黃文化9000萬元。 “盡管國資占大股,但國資股東幾乎一直無所作為。魏武與陳純澤關系密切,可以看成是一致行動人。”在武漢證券一位老員工說。 魏武本人則控制了武漢證券上海新港路、普安路營業部,并將它作為融資炒作中房股份的平臺。 對于武漢證券及其大股東對新民營股東的一些做法,原武漢證券員工也是感到百思不得其解。 陳純澤坐莊的松遼汽車崩盤后,2002年10月,湖北當地證券監管部門曾對武漢證券進行現場檢查后,檢查中發現了股東虛假出資、內控機制不健全以及上海唯亞坐莊中房股份等問題。2004年上半年,湖北省證監局再次進入武漢證券稽查,但未公布結果。 未經證實的消息稱,武漢市政法系統曾為武漢證券的問題研究了多次,并且作出了結論,但不知何故,并未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 有消息稱,2003年11月左右,魏武曾主動與中國證監會進行溝通,向中國證監會寄送一封長信,詳細談到了有關武漢證券、中房股份以及中國電力財務公司等方面的問題。此后,魏武又給中國證監會寄去過一封信。不過,在該信中,魏武又否認了前一封信談及的部分內容。該消息未獲得證監會方面的證實。 證監會對此作何答復,以及采取了什么措施,不得而知。至少,中房股份坐莊的問題未被立案偵查。 但消息人士透露,對于魏武本人,有關部門采取了監視居住的措施。“魏武真正失蹤的時間應該是2004年9月以后。”該人士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