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奕 居然
“是藥三分毒。”近期一位主管財經的高級官員,在國內一次高峰論壇上談到刺激經濟的政策時,如是說。“短期內經濟發展恢復了,但是增加了長期的負債,我們將其看作是大危機來臨時的良藥、猛藥、快藥。中國有句俗話,是藥三分毒。”
大規模貨幣投放,帶來了兩方面的問題:政府長期負債增加;通貨膨脹預期隨之加大。這些都為正在恢復的全球經濟帶來不確定性因素。
“猛藥”不能隨便停
目前,美、歐、日等經濟體的基準利率都處于歷史最新低點;都實行積極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刺激國內消費,扶持新的產業發展。美國2009年經濟刺激計劃高達7870億美元,其中63%是用新的財政收入彌補,只有37%是企業和個人減稅;歐盟的經濟刺激方案也超過2000億歐元,其中稅收減免為1700億歐元;日本刺激計劃是13.9萬億日元,相當于日本GDP的3%。
當前,主要經濟體在刺激經濟方面面臨兩難選擇:經濟刺激政策,起到短期激勵效果,阻止經濟下滑,但從長期看,增添了新的不確定因素。
短期行為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各國政策都有鼓勵向內的傾向,往往對外國商品和資本流入采取種種限制措施,采取貿易保護主義。同時,為幫助企業獲得資金,采取暫時“國有化”,拯救破產企業、減少失業的壓力。
這會減少短期內失業帶來的社會震蕩,達到企穩目的。但從長遠看,不利于優勝劣汰的競爭,也不利于解決全球產能過剩。
面對諸多不確定因素,上述官員認為,不能輕言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退出,但要加強政策協調,特別是政策力度要進行協商。
“復蘇”標志是什么
世界經濟會不會恢復到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特別是發達國家的人均消費,會不會達到此前的水平?這位官員表示,這是其與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以及其他經濟領域官員商談時,都會涉及的話題,同時也是中國政府 “十二五”規劃思考的問題。
從需求角度看,投資、消費、進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現在,中國通過擴大投資來實現內需擴大,但產出由誰來消費?如果投資超過消費能力怎么辦?這些都有待思考。
出口,本質上也是國際市場的消費。這位官員認為,判斷經濟復蘇,應該看消費何時能恢復到危機,或者衰退周期以前的水平,這是一個比較明顯的標志。他同時強調,消費不是脫離了自己實際支付能力的消費,不能任由泡沫無節制的發酵,導致危機出現。
除消費外,衡量復蘇的標志,還包括國際貿易是否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有毒資產處理情況等。
從消費層面看,復蘇的困難在于西方八九年以來的高消費,儲蓄率在危機前只占到總購買力的0.7%。
在對上世紀以來所有大大小小的危機進行研究后,這位官員發現,每次危機都是儲蓄率恢復到正常水平,同時略高于正常水平時,矯枉過正,才開始正常消費,這個周期需要3~8年。西方人的儲蓄率,特別是美國人要從0.7%恢復到8%將顯得很漫長。
關于有毒資產的處理,根據IMF報告,從2007年冬到2010年,世界金融資產的減計規模將達2.8萬億美元。迄今為止,全球銀行只確認了1.3萬億美元的損失。這位官員表示,有1.5萬億美元被稱之為“呆賬”的資產有待處理。
在美國,地產、信用卡的壞賬都存在。銀行體系的修補和完善也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防止部分披著綠色外衣的保護主義
忽略開放的經濟政策,就意味著商品、資本在國際間流動面臨很多障礙,不利于貿易便利化和自由化,不利于多雙邊貿易體制。
“順差是全球化漸進過程中的結構性原因導致的,是亞洲國家把對歐美出口轉移到中國造成的,是加工貿易統計方法造成的,中國想讓貿易維持在平衡狀態。”這位官員表示。
去年,我國貿易順差2990億美元。今年我國采取增加進口政策,預計貿易全年順差在1800億~1900億美元。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這成為我國對世界經濟復蘇的貢獻。
當前,世界貿易的摩擦50%以上都針對中國。“貪婪發起貿易戰,受損失的是雙方。”
最后,這位官員提醒道,要防止部分披著綠色外衣的保護主義,比如氣候變暖問題。有些國家正在討論邊境收碳稅。“這是一種綠色保護主義,沒有考慮不同階段、不同歷史時期對大氣的影響。現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是100~150年前造成的。我們反對把治理大氣污染的問題,與貿易問題聯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