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觀點認為,中短期內可能爆發第二波金融危機;更激進的觀點則認定,今年6月可能爆發第二波金融海嘯,其對全球經濟的破壞性將會是第一波的三倍之烈!不過,筆者認為,中短期內仍將可能再現較多金融機構倒閉甚至系統性金融風險惡化;然而,今年爆發破壞力類似2008年9月“華爾街金融海嘯”般沖擊巨大的金融海嘯的概率應該較小了。
第二波沖擊難免
如此判斷的理由是:
第一,歐美主要國家房地產市場將進一步下跌。
從美國房地產前幾輪周期調整的幅度看,美國房地產市場可能還有約10%以上的下跌空間;法國房地產也已滑入衰退通道;英國房地產價格盡管自2007年底至今已經下跌了10%以上,但今年進一步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仍較大。歐美房地產市場的下跌無疑將會使歐美銀行出現更多的住房貸款呆賬,并進一步打壓房貸抵押債券和其他相關金融衍生產品的價格,進而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造成沖擊。
第二,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仍將繼續,一些國家經濟的調整還遠未結束。
歐美一些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的去杠桿任務艱巨,金融機構的損失還沒有充分暴露。歐洲大型銀行的杠桿比率(總資產/股東權益)平均在20倍以上,美國五大投行中的幸存者全部向商業銀行轉制(其身為投行時杠桿更是高達30多倍),這些歐美金融機構都將逐步向商業銀行12倍左右的杠桿率轉換。據估計,歐美金融市場將會有大約4.3萬億美元的資產等待削減或者“去杠桿化”銷售。因此,可以說金融體系“去杠桿化”過程才剛剛開始。
另外,一些國家在經濟繁榮時期未曾暴露的不合理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的弊端將進一步顯現,在金融危機影響下,實體經濟的進一步調整甚至惡化可能難以避免。可以肯定的是,金融危機將給實體經濟帶來比資本市場更嚴重的沖擊。
第三,市場信心仍十分脆弱。
目前世界主要貨幣市場仍未完全解凍,各國投資者對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信心還很脆弱。在此情形下,若個別大型金融機構突報巨虧或者個別經濟大國的經濟金融狀況比市場預期要差,都可能引起市場動蕩甚至促發全球金融市場進一步惡化。
另外,目前一些國家的社會或政治秩序能否保持穩定面臨考驗,這也是影響全球經濟金融穩定的重要因素。
破壞性或被高估
既然不排除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持續惡化的可能,但為什么又判斷今年爆發破壞力類似去年9月“華爾街金融海嘯”般巨大的金融海嘯的概率較小呢?
首先,歐美國家正在采取措施化解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潛在危機。美國奧巴馬政府在制定第二階段金融救援計劃方面,正在重新考慮對銀行的非流動性資產進行擔保的措施。該計劃可能包括多方面的措施:資產互換、某種形式的“壞賬銀行”措施和抵押貸款止贖權的救援方案。歐洲央行也正在為歐洲那些考慮設立“壞賬銀行 ”以收購問題資產的政府制定準則,而德國也接近就幫助國內銀行各自設立“壞賬銀行”的一項法案達成協議。
與此同時,各國政府正在采取力度空前的救市和經濟刺激措施,并吸取了美國政府不救雷曼兄弟的教訓,大型金融機構若再出現危機必將得到政府的全力救助。
其次,信用違約掉期是一顆定時炸彈,但其威力被高估。有觀點認為,信用違約掉期(簡稱CDS)在今年將出現大規模違約,從而引發第二波金融海嘯。
CDS是一種信用風險轉移契約,賣方向買方提供信用違約風險擔保。所有的CDS交易均為場外交易,并不通過中央交易所或者結算中心。最令人擔憂的是,CDS交易不但沒有受到管制,而且沒有相關的官方統計數據,監管上的困難導致有關機構無法防止災難的發生。有學者就根據大致估算的CDS市場規模(40多萬億美元),得出今年CDS將可能出現高達10多萬億美元這一天文數字的損失。
然而,上述估算忽視了“雙邊交易”而存在許多“重復計算”,筆者認為,整個CDS市場的規;蛟S被高估了。假設某機構在金融海嘯發生之前已沽出大量 CDS,在雷曼兄弟倒閉事件發生后,按常理它一定會盡力為已賣空的合約補倉。為了降低損失,它可以選擇以下的對沖方法:一是沽空類似債券;二是為同一債券購買CDS,也就是“雙邊交易”。2008年第四季度CDS市場的表現也證明,整個CDS市場確實存在大量的雙邊交易。這大大降低了爆發破壞力類似華爾街金融海嘯的第二波沖擊的可能性。
。ㄗ髡邽榻煌ㄣy行發展研究部吳建環,摘編自《上海證券報》)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