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12日經濟學家蒂姆-凱恩(Tim Kane)發表評論文章稱,目前蕭條指數跌至歷史最高水平的兩倍多,這說明形勢非常嚴峻,而政策制定者的彈藥已經用完。作者認為現在不應再過分強調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應該更多地關注私人部門的增長。
嫩芽?你不是開玩笑吧?這場崩潰尚未結束,但主流媒體已經迫不及待地要講述一個脫離現實的故事了。也許只有圖形才能讓人明白這場衰退的嚴酷現實,因此我編制了一個蕭條指數,以正視聽。這一指數衡量的不僅僅是經濟的疲軟,也包括宏觀政策空間的不足。
上個月政府公布就業狀況報告的時候,很多媒體給出了一些可笑的報道。《華盛頓郵報》的頭版文章稱就業報告“最有力地證明衰退在緩和”。失業率上升0.4%被報道成經濟好轉的最佳證據,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上周五公布了5月份的就業數據,失業率再增0.5%。
現實是這樣:二戰以來,月度報告中失業率攀升0.4個百分點或以上的有39次。那么這次衰退中發生多少次這種情況呢?9次。二戰后只有兩次衰退在嚴重程度上可以相提并論,1974年和1980年(見下圖)。但這次是最嚴重的。在正常的經濟滑坡中,失業率凈升幅為2點或3點。目前已上升4.5點,只有20世紀80年代曾達到這一幅度,但當時用了34個月,而這次僅為17個月。
如果我只是想衡量宏觀上的痛苦,那么我將會采用著名的“痛苦指數”(失業率加上通脹率)。1976年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在競選中讓這一指數變得家喻戶曉。他用痛苦指數達到13.6來攻擊共和黨的政策。4年后,里根總統發現痛苦指數升至22,他在1980年的競選中問到:“你們的生活比4年前改善了嗎?”今天,相比之下痛苦指數似乎不太高。沒有通脹問題,指數僅為9.4,等于失業率。但單是痛苦并沒有完全反映糟糕的時局。
我們真正需要擔心的是政策制定者用來對抗衰退的政策空間相當狹小。記住,聯儲在20世紀80年代使盡渾身解數制造了一場滑坡,但今天的聯儲在使盡渾身解數阻止一場衰退,最后的結果卻大致相同。在1974年衰退之前,聯儲還在提高利率。相比之下,伯南克的聯儲已經將短期利率從2006年底5.25%的均值削減至零附近。盡管貨幣政策往往有滯后效應,但利率的槍膛里已經空空如也。
另一個政策工具就是財政刺激。盡管赤字支出自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一直在不斷地使用,大致占GDP的4%,但在今年之前從未超過6%。奧巴馬政府稱今年赤字占GDP的比重將為13.9%。應該也可以說彈藥用完了吧?
為了讓形勢變得清晰,我想我有必要將3個經濟和政策能力指標結合起來,變成一個簡單的蕭條指數。我將蕭條指數定義為聯邦基金利率月度均值加上盈余(或赤字)占GDP的百分比,減去失業率。
在一個穩定的經濟中,蕭條指數可能會徘徊在零附近,健康時期上升,當經濟疲軟或脆弱時跌為負值。舉個例子,20世紀90年代末期指數升至零以上,當時失業率相對較低,預算短暫實現盈余,聯邦基金利率大概在5%左右。過去6年中,該指數只有兩次短暫探至-10點以下,即1992年末1個月和2003年中4個月。
今年春季,失業率飆升,而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均已無能為力。結果是蕭條指數跌至有史以來最低水平,而且是過去最低值的兩倍以上。現在蕭條指數是-23.1。這一指數所衡量的是火勢的蔓延程度和消防員剩余的水量。我們的大火正在肆虐,但水桶已經空了。
于是復蘇將只能來自于私人部門。的確,研究顯示新企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這也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我們所需要的就是更少地強調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也更多地強調增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