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銳
從3月初至今,華爾街股市連續上漲,累計漲幅近30%。同期的國際油價也從每桶30余美元上漲至70美元上方,翻了一番多。就連6月1日通用汽車申請破產保護的當天,股價油價仍繼續大漲。金融市場的走勢,在筆者看來并非美國經濟行將觸底反彈的信號,而是純粹資金在推動。
用泡沫推動經濟的游戲
事實上,不僅華爾街資本市場突如其來的連續大漲可以用“資金推動”這個國內股民十分熟悉的字眼來解釋,為期一百余天的“奧巴馬新政”其實也不外乎發鈔、借債、赤字財政、不良資產剝離這些既不神秘也不高明的套路。只是,由于“美國國情”的突出特點,美政府為經濟輸血的路徑對習慣了行政干預與基建工程的國內民眾來說,感到多少有些難以想象。
美國經濟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流動性陷阱”。美聯儲投放了大量貨幣,但卻凍死在極度厭惡風險的金融機構里,難以進入實體經濟。由此造成的失業數字不斷攀升,消費信心備受打擊,房地產價格繼續下滑。為了盡快“突出重圍”,人們選擇股市作為突破口,因會計準則放松而制造出來的“良好業績”,成為華爾街金融巨頭大力做多股市的理由,這些巨量買盤顯然就來自美聯儲無中生有的那一萬多億“新美元”(筆者認為不妨把這一萬億新鈔冠名為“伯南克美元”)。面對實體經濟回報低下和巨大的風險,華爾街金融機構寧可把美聯儲以超低成本提供的資金投入證券市場進行炒作,這與早先大量中國民間資本寧愿把大筆資金拿去炒房炒股也不肯投入擴大再生產如出一轍。
但與國內情況不同的是,美國居民儲蓄率很低,人們更多地以股票基金作為理財方式,尤其是二戰后出生的“嬰兒潮”一代普遍以多年定投的有價證券作為財富保有的主要手段,“伯南克美元”大舉入市直接提高了人們的賬面資產,達到了通過資本市場向居民“注資”的杠桿效應。股價上漲還成為許多深陷困境企業的救命稻草,甚至是掩蓋深層次問題的良機。此外,股市上漲讓世界各地產生“投資美國抄底美國”的沖動,有利于維護美元岌岌可危的地位。
對美聯儲與美國財政部來說,注入資金推升股市可謂一石數鳥,只不過這一切乃是以犧牲華爾街股市的誠信為代價。即便不考慮會計準則放寬之下通過做賬“造”業績的嫌疑,近三個月來的華爾街股市也實在是漲得太快太猛了。這些僅僅依賴“美國經濟將會很快復蘇”的空頭承諾為依據,缺乏扎實的上市公司盈利基礎的高股價能夠出現,本身就足以構成對美國股市信譽的重大質疑。
顯然,這一切背后的邏輯是:通過大幅上漲的股價來恢復投資者信心,再讓投資者作為消費者來拉動經濟,使美國經濟盡快走出衰退步入增長,而增長帶動的公司業績反過來證明股價的上漲是合理的,進而帶動勞工市場與房地產市場逐漸復蘇。換言之,恢復經濟增長的路徑是先恢復資產泡沫。
孕育滯脹風險的危險賭博
但是,這套邏輯背后包含著一個風險巨大的漏洞:如果流入資本市場的資金沒有把消費拉起來,反而拉動了通貨膨脹,那又該怎么辦?
這個風險最明顯不過的表征就是與華爾街股市一起節節攀升的原材料商品期貨價格。與股市的大漲相同,期市成交價格的暴漲也來自于“伯南克美元”的急速流入。但由于期貨市場的高杠桿與短期結算規則,其對投機資本的吸引力更甚于股市。美國經濟復蘇尚且只是一個畫餅,而基礎商品價格上漲卻已提前兌現,兼之美元購買力在大量新增貨幣投放之下被稀釋,CPI與PPI指數勢必全面上行。
與此同時,奧巴馬政府的財政刺激計劃規模過小,不足以把整個經濟拉出衰退。股價雖有大幅上漲,但相對次貸危機爆發前的高位仍然損失慘重,失業率仍在繼續攀升,美國經濟又完全不能指望出口的拉動,要讓憂心忡忡的美國消費者敞開刷卡盡情消費,恐怕是相當有難度的。
GDP持續收縮而物價卻持續上漲,便是經典的滯脹格局。這也正是“奧巴馬新政”與“伯南克美元”的真正危險所在。一旦經濟沒有恢復增長通貨膨脹卻失去控制,無法向下游傳導價格上漲的企業勢必被高企的成本負擔所壓垮,導致更為嚴重的裁員與倒閉風潮。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股市泡沫也會破裂,全世界對美元資產的信心也會隨之崩潰,如此災難性的格局如若成形,神仙也會束手無策。
定量寬松引發“坐莊”后果
正如一位評論人士所言,強行給金融市場注入流動性,如同給危重病人強行注射強心針,稍有不當,則病人會當場死亡。向資本市場大量注入美元的風險,伯南克與蓋特納不會不懂,這些政策以不引發失控的通貨膨脹預期為底線,美國決策者必須面對寧要L型“增長”也不能讓滯脹抬頭的客觀現實。
既然如此,以美國經濟出現V型反轉為前提的華爾街股市大漲是否具有合理性?其性質屬于哪一類?是否能維持下去?人們就不難判斷了。
股價完全脫離上市公司盈利與經濟增長預期的支撐,在似是而非的“輿論引導”之下暴漲暴跌,在與政府部門關系密切的超級資本主導下,最終使得股市成為普通投資者無所適從的“沒有規則的賭場”——這樣的坐莊炒作環境,應該說中國的股民們特別熟悉,特別有發言權。現在看來,一向以公開透明管理健全而著稱的美國股市很可能就快需要引進“坐莊”這個詞了。(作者為獨立研究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