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時報 王宸
關于美國銀行壓力測試的猜測日漸增多,美國財政部當局、美國白宮和美聯儲等相關官員近來紛紛向市場透漏了一些信息,其中,莫過于4月底完成銀行壓力測試、5月擇機宣布部分結果最吸引市場注意力了。那么,美國當局大張旗鼓地搞銀行壓力測試,這種類似于“銀行大演習”的活動到底有什么企圖,銀行壓力測試的結果針對什么呢?目前已有高盛等銀行宣布盡快償還美國財政部的救助貸款,銀行壓力測試的結果會如何反映這些銀行控股集團的經營狀態呢?銀行壓力測試的懸疑到底是什么呢?
冠冕堂皇的壓力測試
據相關信息顯示,美國政府之所以要針對19家大型銀行進行壓力測試,首先在于確定哪些銀行還會需要政府救助,而繼續需要政府救助的銀行毫無疑問是受其不良資產的拖累;其次,美國已經放寬了市值計價會計準則,也就是說銀行不良資產的估值水平已經隨放寬會計準則回升,那么仍然需要救助的銀行的不良資產問題就更嚴重,政府救助的條件可能會是進一步促使這些銀行加快剝離不良資產的進度;第三,壓力測試的結果將有助于增加信息透明度,幫助投資者轉變看法和重建信心;當然,如何公布壓力測試的結果,無論是關于銀行什么樣的資產部分,都將是一個“系統而有序”的披露過程。
巧取豪奪的壓力測試
實際上,從私人銀行或部分市場投資者的角度看,美國當局的壓力測試未免沒有“巧取豪奪”的寓意。也就是說,銀行壓力測試無論是針對銀行的總體健康狀況,還是針對銀行是否繼續接受政府救助,其目標當然是直接針對銀行的不良資產的。系統有序地公布壓力測試結果,無論是加快銀行剝離不良資產的進度,抑或有針對性地增加救助資金,其實質結果都是對銀行資產的重新評估。這種評估雖然有放寬會計準則的有利條件,而且很可能并不涉及具體的估值水平,但毫無疑問首先將評價銀行資產的安全性和流動性。這可能加快金融系統清理不良資產的速度,甚至更有可能將不良資產圈定出來,已為未來的公私基金確定經營范圍。
對于美國銀行資產來說,除去抵押貸款證券這些相關資產,已經被美聯儲明確地界定在重構抵押貸款證券市場的范疇,銀行還持有大量的優質債券并抵押在美聯儲,這些優質債券則包括公司債、金融債、機構債等相關債券。危機之前這些優質債券很可能比國債更具吸引力,價格也更高,但危機沖擊之下這些債券已經大幅貶值,至少用以抵押獲取國債貸款就已經大大縮水了。壓力測試則可能包括這些債券的最終去向,因為放寬會計準則并不太可能迅速使這些債券恢復估值水平。那么要么銀行選擇贖回,要么就只能賣斷,而美聯儲和財政部以及公私基金將是最大的賣家。所以,銀行壓力測試實質上具有強取豪奪地推動銀行資產清理整頓的作用,這必然將引致市場新一輪的動蕩,當然也可能是一場大餐。
銀行資產的清理整頓
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最高曾達2.3萬余億美元,這些貸款和注資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金融機構用抵押品獲得的,至少在啟動緊急貸款工具之初金融機構更愿意抵押其一些資產,由于這些抵押品要求嚴格且多是優質資產,因此銀行壓力測試不可能直接將這些優質資產評估定價,而是在促進處理不良資產的情況下,銀行迫于壓力不得不脫手部分優質資產,而這正是美聯儲調整資產負債表的有利時機。那么銀行的次優資產或不良資產會是什么情況呢?顯然這些資產可能在劫難逃,至少在目前全無套現機會的形勢下,將進一步增加其貶值折價的幅度。市場動蕩將可能由此重生,而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和投資者的重新甄別,也會加劇這個動蕩過程,但其最有意義的后果就是不良資產將被徹底地剝離出去和市場化,危機的包袱也將最大程度地消化降低。從這個角度看,銀行國有化無疑將是一筆很大的虧損或負擔,至少銀行不良資產的拖累無可回避,而且市場很可能更傾向于完全由國家或納稅人來承擔不良資產剝離計劃,而壓力測試這場大演習的目的就在于選擇非國有化的最佳途徑。
危機演變至目前的形勢,對于不良資產來說已經幾乎凍結了,或者說不良資產要么被剝離,要么將永遠套住金融機構直至其復蘇,實際上復蘇的可能性并不大,被刺激性地剝離是不得不面臨的最后結局。但眾多次優資產、優質資產仍然具有相當程度的流動性,特別是美國規模龐大的公司債市場,這些資產則很可能在市場動蕩當中重生或涅 ,有些企業會在刺激計劃和經濟復蘇中很快恢復活力,而有些企業可能永遠地消失,這樣最大的變數可能將聚集于公司債市場,這些將使整個債券市場尖銳觸底之后重回復蘇的軌道。也就是說,銀行壓力測試必然促使銀行清理整頓資產,而銀行清理資產的過程中可能不得不套現次優資產和優質資產,“健康的”或提早擺脫困境的高盛等銀行則可能會成為新的救助者和抄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