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sha Gong, PhD,
Douglas Brooks, JD
納斯達克前主席麥道夫詐騙案件,在他日前法庭認罪之后并沒有告一段落。司法部門正在繼續調查麥道夫及其家人的財產狀況,設法去沒收更多被隱瞞下來的財產。可是,無論能夠追回多少,對于投資人的損失來說都是杯水車薪。
在麥道夫案件剛剛被揭露出來的時候,檢察部門指控他在過去20年中設下了一個高達500億美元的詐騙圈套。隨著調查的展開,這個數字繼續上升,現在已經達到了650億美元。受害者遍布全世界,其中有許多美國的頭面人物,像著名電影導演斯皮爾伯格。
按說麥道夫的詐騙手段并不高明,不過是普通的“龐氏騙局”,也就是中國人說的“老鼠會”。他的投資公司承諾給客戶每年12%~13%的回報,他從中收取高額的投資費用。后來麥道夫承認,他至少有十年根本就沒有做過投資,只不過是設法吸引更多的新客戶,用新來的人的投資去支付過去投資人的所謂利潤。在經濟狀況好、投資人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這套把戲能夠玩上一陣。可是金融風暴以來,不但新投資人減少,過去的投資人也要抽回資本,這下子麥道夫的把戲就露餡了。
早就有人懷疑麥道夫的投資生意不地道。1999年,有個證券商哈里·馬克波羅斯曾經向證券交易委員會投訴,卻沒有引起任何注意。其實內行人只要扳著指頭算一下就會知道這里面有問題。因為要實現麥道夫承諾的回報額,他投資的平均年收入必須達到20%以上。這點就連有“股神”之稱的巴菲特也做不到。
然而信任麥道夫的人還真不少。關鍵在于,人們很難相信像他這樣一個華爾街的金融傳奇人物竟然會是個大騙子。麥道夫出生于紐約比較貧窮的皇后區的一個普通猶太人家庭。他在1960年大學畢業后,曾經以游泳池救生員、裝修工人等職業為生,并從工資中節省下了5000美元來開始他的投資生意。在很早的時候,他就看中了電腦信息業,采用了電子交易系統,后來成為納斯達克的創始人之一。1991年,他當上了納斯達克董事會的主席。就憑這塊金字招牌,愿意找他的人就很多。麥道夫的關系網,是長長的一串美國各界明星的單子。
有了這個單子,麥道夫就將他的投資公司變成了一個高門檻的俱樂部,普通的投資人想要進去也沒門。越是這樣,許多有錢人對麥道夫的公司就越是趨之若鶩。
創造投資神話、保持神秘感是麥道夫騙局的重要心理戰術。他的投資計劃是保密的。而他雇來做賬的會計公司只有三個人,根本沒有能力去監督和發現這個騙局。在東窗事發之前,麥道夫的投資公司從來沒有經過其他有信譽的會計公司獨立審計。后來,有一批沙特阿拉伯人打算投資,讓麥道夫出示獨立審計過的賬目,才第一次發現這中間的貓膩。但是,盡管有人向證券委員會反映了問題,這個部門卻置之不理。更有意思的是,當麥道夫進行“內部交易”的傳聞出現后,反而更加強了一些投資人的信心,因為內部交易只要無法證明,其收益是非常可觀的。
麥道夫的公司看上去像個大規模但卻不公開的對沖基金。雖然他承認已經至少十年沒有做過任何投資,但是他卻雇用了一大批投資公司去為他吸收新的投資者,這些所謂的第三者公司從麥道夫那里拿到大筆的回扣。許多投資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投資是麥道夫的公司來管理的,直到丟了錢才如夢初醒。
在麥道夫案件中,證券交易委員會完全沒有盡到職責。該委員會目前的監督重點,主要集中在投資公司是否有違法,包括進行內部交易之類的舉動。對于高風險投資模式以及投資人有可能遭受的損失,委員會并沒有很好的監督模式。目前,輿論普遍傾向于敦促證券交易委員會發展出這樣一種模式來。
雖然說是損失了投資人650億美元,但麥道夫的個人財產目前能夠找到的只有8.28億,其中7億是他的公司的價值,而那恐怕很快就會不值幾文。雖然檢察部門在追索他家人的財產,而且由于麥道夫的整個投資是騙局,一些過去從他那里賺了錢的投資人沒準會遭到聯邦政府追索部分的利潤。但是無論追回多少,投資人當初的1美元最多也只能拿回幾分錢。
在過去20年間,中國人和美國人一樣,經常會迷信那些名聲響亮的金融專家,為他們在金融世界中長袖善舞、翻轉乾坤的能力所折服。但是事實證明,憑空而來的巨額財富恐怕往往靠不住。在中國是這樣,在美國也是這樣。在美國,經常會聽說有這種很難進入的“頂尖”投資公司,吸引了不少投資人。麥道夫事件給人們敲響了警鐘。已經有至少幾十家亞洲公司(包括一批中國公司)受到了麥道夫的拖累。今后,人們如果要通過投資公司來進入股票市場,恐怕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這家公司的運作是否透明。如果不是,那么再有名的投資人恐怕也靠不住。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