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剛
雖然奧巴馬政府并沒有拿出針對整個銀行系統救助細節的具體方案,但隨著上周五花旗集團(Citigroup)的轉股計劃和昨日對美國國際集團(AIG)的新一輪救助浮出水面,似乎暗示奧巴馬政府已經開啟了對金融系統的第二輪救助,因為他們當中任何一家的破產對脆弱的美國金融體系來說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上月中旬,美財長蓋特納公布了令人大失所望的美國第二輪金融救助計劃的框架,正是因為缺乏細節而被冠以“保爾森的繼續”的批評,而實際上,從上周進行銀行業“壓力測試”開始,并公布相關的計劃細節,美國政府已經開始努力修補市場對其之前的不滿。白宮發言人上周表示,政府將在本周出爐更多的計劃細節。
“美國新政府上臺后缺乏一整套的金融拯救計劃,未能引導市場對下一步不良資產處置計劃形成共識,導致市場對金融機構的預期不穩定,對政府到底會采取何種措施解決問題預期不穩定。從根本上說,是新政府的金融政策缺乏前瞻性和計劃性。”上海利可投資有限公司投資總監潘瑋杰對《第一財經日報》這樣評價奧巴馬政府的金融救助思路。
目前來看,與去年10月金融市場急劇動蕩的現實下前財長保爾森倉促出臺“破綻百出”的第一輪金融救助計劃相比,蓋特納有更多的時間考慮怎樣不重蹈保爾森的覆轍,并有可能為不同機構量身定做不同的救助方案,但不利的因素是在第一輪救助計劃獲得廣泛批評的壓力下,蓋特納不得不謹慎行事。
與保爾森一樣,蓋特納依然因金融機構如何為剝離問題資產定價繼續頭痛不已。而這正是為什么當時保爾森突然變剝離資產為直接注資的主要原因。紐約咨詢公司Capital Advisors Group Inc的投資研究策略主管Lance Pan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如果政府定價過高,納稅人將會遭受損失,如果定得太低,銀行又有破產的風險。”這預示著蓋特納和保爾森一樣,要在金融機構和納稅人之間找到平衡點。所以,蓋特納在問題資產剝離計劃中加入了私人部門,希望通過和私人部門的合作,使問題資產價格更加公允。
但與第一輪救助計劃不同的是,目前投資人對第二輪救助計劃可能包括對某些銀行將被國有化表示擔憂,雖然政府一直否認這一點,而市場似乎默認了這種可能。上周五美國政府對花旗集團的新一輪救助正是被解讀為“國有化”的開始,未來36%的持股比例足以使花旗集團對美國政府唯馬首是瞻。而事實上,從第一輪救助開始,美國政府對整個金融系統的影響力就在不斷加大,過去6個月中,美國政府已經向419家銀行機構注入近2000億美元資金,并為多家銀行可能的損失提供了至少4200億美元的擔保,還指導了數家金融機構合并。
相關專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