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源于華爾街的金融危機已經滲透到全世界的實體經濟。無論從規模還是程度來講,這無疑都是自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以來情況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其根源貌似是由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引起,其實質卻要歸結于供給學派的放松管制的政策。這一政策起源于里根政府,而貫穿于小布什政府始終。
在經濟方面,小布什政府的所作所為使得美國失去了領導經濟潮流的地位,這一影響是長遠的。1964年,林登·約翰遜總統簽署了《民權公告》,給予美國黑人更多的權利和平等待遇。從此,南方的民主黨派人士立即向共和黨傾斜。當里根總統上任時,民主黨則成為了少數派。但這一優勢局面在小布什政府手中逐漸消失,一方面是由于伊拉克戰爭已經不得人心;更重要的是貧富差距的增加以及美國的中產階級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供給學派提倡減少政府對經濟的管制,但放松管制的資本主義經濟相當脆弱。不斷上演的經濟周期就是其集中的體現。但美國人并沒有吸取教訓。11年前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經歷應該是對華爾街最好的案例教材。過度杠桿化彌漫于華爾街,沒人能夠理順其中的來龍去脈。因此,當格林斯潘的縱容、華爾街的貪婪以及放松管制的證監會聚集在一起時,華爾街的大起大落則是必然的結果。
當危機已然來臨,我們不得不思考美國經濟怎樣才能渡過難關。大蕭條的終結依賴于政府大規模的支出,而放棄平衡預算的教條。希特勒瘋狂地增加軍事支出,羅斯福則將錢花在公共設施建設、農業支持項目方面,從而將美國的失業率從30%降到不到10%。奧巴馬政府更不能在增加支出方面有絲毫懷疑。但必須明白的是,公共支出的方向要避免游說者的干擾,而應該投資于具有長期影響的項目,例如核電站和風車電站。同時,在支出對象上,要更多關注低收入者,他們擁有更高的邊際消費傾向;補助富人只會白白浪費美元。
引自Paul Samuelson的博客
編譯 白杰
相關專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