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世界都曾被告知,美國是一個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標的。但就像這位華爾街交易者的受害人一樣,大家正在領悟真相。
多年來,伯納德-麥道夫,這個徹頭徹尾的正人君子,將億萬美元的國外和國內資金吸引到自己的投資基金中來。他的吸引力何在?他承諾給大家提供令人難以置信的高回報和低風險,而人們相信他。
令人不堪的是,關于麥道夫詐騙的丑聞同樣暴露了全球經濟的一個根本性謬誤。就像投資者信賴麥道夫一樣,整個世界都愿意相信整個美國經濟是一個低風險、高回報的投資標的。這一信念支撐著過去10年來全球貿易和金融的架構。因此一旦次貸危機告訴大家所謂低風險的假設有誤之時,金融危機便接踵而至。
大家想一想,自從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全世界都心甘情愿地借錢給美國,填補其不斷擴大的貿易赤字黑洞。這些錢還不是小數目,過去10年中,美國從外國人那里以相對較低的利率借了5萬億美元的債。
外國人為何如此慷慨?
沒有這些低成本資金的大量流入美國,全球化不可能達到今天這樣的局面。美國是終端的消費者,吸收著德國和日本的汽車、臺灣和韓國的電子產品,以及中國的服裝和家具。世界是平的,為什么不是呢?從臺灣拿來一臺筆記本,然后用住房凈值貸款為之付款,如果往前進行追溯,后者的資金至少部分也來自國外。
于是便有了一個多年來懸而未決的大問題:為何資金會源源不斷地流入?為何外國投資者竟愿意以如此優厚的條款向美國大量放貸?經濟學家和新聞業者就此提出了各種猜想,但莫衷一是。
現在我們來看看發生了什么。華爾街金融機構——雷曼這樣的大鱷和麥道夫這樣的小魚——告訴外國投資者,他們可以放心地將錢投資到美國,而且可以獲得豐厚的回報,因為美國是全世界最安全的經濟體。當然,麥道夫似乎撒了謊。他涉嫌設計了一個投資騙局,已經導致全球投資者虧損數十億美元,其中瑞士40億美元、西班牙30億美元。
輸出“低風險”的衍生品
但麥道夫并不只一個。在我看來,華爾街最近幾年的繁榮便是建立在向海外投資者兜售所謂“低風險”的故事基礎之上的。事實上,近些年大部分金融創新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國外投資者在美國的投資“更加安全”。外匯衍生產品的激增可以保護外國投資者的投資免受匯率波動的沖擊,信用違約互換的驟然增加可以保護國外債券投資者免于來自個別國家的風險,而債務抵押債券(本身又可分成高風險的和低風險的)的出現增加了售往國外的低風險投資品供給。
這個“低風險、高收益”的故事吸引了來自全球的投資者。舉一個例子:雷曼向香港投資者出售了20億美元的“迷你債券”,包括向眾多退休人員。
然而,所謂“低風險、高收益”的故事只是一個謊言,關鍵原因有二:首先,美國經濟被認為是靠創新來推動的。然而創新依靠的是技術進步,后者本身就是一種風險很高的活動,有時候有收成,有時候則顆粒無收。如果投資于創新獲得了回報,經濟就會繁榮,就像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那樣。
美國監管失效
但創新近些年已經裹足不前。生物科技和納米科技仍未結出果實,替代能源也是緩慢前行。結果是,美國經濟未能達到預期,收入沒有實現,債臺漸漸高筑。
“低風險、高收益”的故事不真實的第二個原因是:監管崩潰。這時我們就回到了所謂的麥道夫詐騙案。他的案例并非什么復雜的全球證券化,不需要什么黑匣子火箭科技。相反,它看起來像是非常老套的“龐氏騙局”,政府監管的缺失使之暢行無阻。
接下來是什么?謬論已經被厘清了。全球化將被人們正確地看待,將其視為一個有風險的游戲,其風險并不因人們的愿望而消失。同時,美國的繁榮將有賴于其創新能力的成與敗,而非向國外投資者講述離奇故事的能力。
相關報道: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