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石齊平
這原本是我這周要寫的題目,湊巧,美國《時代周刊》這星期也以它作為封面大標題。
華爾街“百年一遇”(美前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的形容)的強震,不但余震頻頻,引發的金融海嘯,幾乎已席卷了整個地球。突然間,各國金融市場,信用極度緊縮,迫使各國央行幾乎不約而同地以大規模的“公帑”(音同“躺”, 指政府的錢)”注入市場,情況猶如對一重危病人,施以緊急心肺復蘇術,成效究竟會如何,有待時間驗證。
在所有形容及研判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用語中,除了格林斯潘的“百年一遇”,索羅斯的“此生未見”和“這或將是自上世紀中以來的全球長期大繁榮的結束”等令人深刻印象外,最讓人觸目驚心的,恐怕是羅杰斯講的話了。上個星期,羅杰斯接受新加坡傳媒訪問時說,恐怕在有生之年,也不能見到金融危機見底反彈了。格林斯潘任金融大帝國聯儲局主席長達17年,索羅斯和羅杰斯則俱為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金融大炒家,什么場面沒見過?但這次他們面對金融風暴時的反應,明顯能讓人感受到他們內心深處的一絲恐懼,令人震撼!
今天我想從一個更宏觀、更哲學的視野來談談這場世紀金融大風暴。這場風暴讓我想起了四個大思想家、大哲學家、大經濟學家、大倫理學家(這四位,幾乎都集這些身份于一身)——凱恩斯、馬克思、亞當斯密和海耶克。
這里,讓我從他們身上高度提煉出與眼前議題有關的一些觀點、背景與事情:
——凱恩斯知名度極高,因為他是第一個能針對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作出解釋并提出有效對策的經濟學家。而他的對策,一言以蔽之,即采取赤字財政,擴大支出來刺激有效需求。迄今為止,這種蘊含著“透支”核心理念的哲學,仍是許多國家經濟政策的主流思維。
——但不是每一個經濟學大師都同意凱恩斯的理論。與他同時代的奧地利學派的海耶克就強烈反對信用的過度擴張,他甚至反對信用卡的濫發濫用,認為信用卡就是一種‘塑膠貨幣’。他的思維與論點,不僅僅來自經濟學。在他那個時代的歐洲,一個經濟研究者是需要將經濟、法律、倫理、哲學等共冶一爐的。他本人就是這樣的一位世紀級及世界級的大師,雖然在政策界他是非主流,但在學術界,他與凱恩斯分庭抗禮。
——馬克思的一個著名論點是,資本主義走到盡頭時,接著就是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了。
——關于亞當斯密,世人多知他是西方經濟學的始祖,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就是當代經濟學的經典之著。只有很少人知道,他的另一巨著是《道德情操論》。
好了,現在讓我作一些短評:
(一)經濟學(如《國富論》)承認并肯定每一個人的自利動機,但“自私”與“貪婪”之間顯然不能劃上等號,那末,兩者的區別分界限是什么呢?
(二)區別在于逐利雖為人的本性,但如果逐利時明知對他人對社會甚至對自己可能造成風險,仍執意為之,就是‘貪婪’。
(三)從海耶克與亞當斯密的學問基礎觀之,經濟學與哲學、倫理學、道德學是密切關聯的,必須同冶一爐。猶如習武者必須同練“九陽神功”與“九陰真經”才成,才不會走火入魔。
(四)當代經濟金融之研究則全忘了這一套,宛自沉迷于工具性的與人性脫鉤的數理操作之中,以模型及衍生性商品為載體,自欺欺人,不斷創造繁榮假象,并從中獲取巨大利益。結果,終于讓金融病毒蔓延全球,導致全球及其自身的巨大災難。并且,以美國政府為首的強力介入市場的做法,無形中似乎在呼應馬克思的預言。
(五)于是,人類在新世紀最重要的功課之一,就是去探索一種新的哲學,一種能讓全人類可持續安身立命發展的新哲學。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