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行業的特性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31日 21:08 新浪財經
【MarketWatch伯克利12月31日訊】對于科技行業,很多投資者都常常會滿懷自信地宣稱,它們對于衰退是免疫的。對于他們這種經常性的大規模判定,我給起了一個名字,叫作“科技謎題”。 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主要理由如下:科技企業--尤其是那些專注于企業面市場的科技企業--在整體經濟繁榮的時期往往會有比較出色的表現,因為在這樣的時期當中,對于企業而言,科技就意味著競爭優勢,因此它們會不惜成本進行投資。有趣的是,在經濟衰退的時期當中,這些科技企業同樣會有較為出色的表現,因為對于客戶而言,科技可以幫助它們盡量提升生產力,而生產力的提升就意味著勞動力成本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削減。 看看,不錯罷?衰退免疫! 盡管這一邏輯在書面上似乎并沒有任何問題,然而在實際當中,當經濟遇到大麻煩的時候,科技類股的跌幅往往還要超過整體市場,甚至陷入崩盤的困境,這一點2000年的市場已經給出了最好的證明。電信革命早已是眾所周知的話題,可偏偏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一家北電網絡(NT)這樣的企業,其股價可以一夜之間從80美元跌到2美元。 科技類股的真正魅力在于,任何企業的股票在任何時候都具有成為成長炒作主角的潛力。無論新公司還是老企業,在這一點上都是完全一樣的。 火箭式成長 只要擁有一種外表極為時髦的技術,任何科技企業都可以創造出現象級的成長奇跡,無論是基礎科技領域的半導體公司還是消費電子公司都是如此。 蘋果電腦(AAPL)就是消費領域火箭式成長的最佳例子。這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功于該公司簡簡單單的MP3播放器產品所獲得的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流行。這就已經足夠了。 科技行業就是如此,一個小小的芯片,或者其他的小小發明,一夜之間就可以成為行業中最重要的主題。和其他行業相比,科技行業“升溫”的速度無疑要大大高出一籌。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行業的一個重大特性所決定的,基礎設施特定的結構決定了一家科技企業的優勢會迅速滲透到晶片生產廠、外包制造業、契約服務商和其他輔助企業當中。這就使得成長可以變得極為迅速。 作為一家芯片制造商,未必需要斥資上億美元建造自己的生產廠。為數眾多的生產廠家都可以根據標準程序制造芯片。 硅谷而非灣區之所以會成為高科技行業的中心,也絕非地理面的偶然性使然。這一切可以追溯到淘金潮的1850年代,那時就建立了相應的基礎設施,允許小型礦業公司從自己的發現中迅速獲得利潤。專門的銀行家和當地的證券交易所可以幫助它們迅速完成融資。 今天的情況某種程度上完全可以說是歷史的重復。 致富快 破產更快 科技行業的魅力一定程度上說來還在于,它們可以在盡量短的時間內大幅上漲--或者下跌--其效率要明顯超過多數其他企業,因為它們的資本投資可以保持在最低限度。 這種波動性也同樣在股價當中得到了體現。 這種基礎設施結構是獨此一家,事實上,那些全球各地在不同時間試圖復制硅谷模式的努力多多少少都遇到了挫折。 同樣,和1850年代的淘金潮一樣,科技行業和其他行業比較起來,整體而言也更加令人激動,更加有趣,至少已經和淘金潮一樣,成為了加州一個經常成為電影拍攝主題的現象。 投資者經常會被這一主題迷住,如果你和他們談論這一主題,你就會發現,他們對這一主題是如此癡迷,以至于他們根本就無法想像科技行業同樣會受到商業周期的影響。事實上,很多人根本就否認科技類股還有所謂周期。 這其實是一個致富快、破產更快的地方。想要快速致富,我們必須擁有一個健康的經濟,或者至少擁有一定程度的消費者信心。在我們能夠對2008年做出真正可以參考的預言之前,我們首先還要看看一月的情形。 通常,拉斯維加斯一月的消費電子產品展(CES)都會成為一個領先性的指標,迄今為止,就我們所了解的情況,主角好像都集中在電視面。這消息顯然不那么令人鼓舞。 (本文作者:John C. Dvorak)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