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martMoney紐約12月3日訊】“戴爾花花公子”、數年前的發言人史蒂文,現在正在紐約一家墨西哥餐廳伺候客人用膳。從周五戴爾(DELL)股票的暴跌來看,投資者也害怕有朝一日加入他的行列。
戴爾周四下午公布業績之后,股價一度暴跌15%。確實,第三季度是一個糟糕的季度。戴爾是排在惠普(HPQ)之后的第二大個人電腦制造商,但最近形勢卻頗為不妙:第三財季盈利低于華爾街預期每股1美分、美國市場銷售額下降,而最令人擔憂的還是和前一季度相比利潤率出現萎縮。
不過還遠沒到不可救藥的地步。別理解錯了,戴爾確實有很多問題,也需要作大量努力來改變財富持續貶值的局面,但是戴爾也有一些好的跡象出現,我認為那些拋售戴爾股票的投資者有些過于輕率了。
根據湯姆森金融的數據,戴爾第三季度總營收156.5億美元,增幅9%,超出了分析師的平均預期。第三季盈利7.66億美元,每股34美分,增幅26%。但是公司要素成本的上升降低了利潤率,使得每股盈利低于華爾街的預測值。根據過去連續兩個季度的的盈利,加之受惠普和蘋果(AAPL)早些時候公布的良好業績影響,投資者顯然有些期望過高了。
然而使情況更加惡化的是,戴爾公司始終不愿或不能透露更多的信息給分析師。直到周四晚上,該公司才舉行了一次電話會議。而上一次電話會議已經是去年中期了,原因是公司正在進行內部審計,以便對四年來的盈利狀況進行重估。上周四是戴爾創始人邁克爾-戴爾(Michael Dell)今年1月重新執政后,管理層與金融界首次就公司盈利狀況進行溝通。
分析師希望得到更多的信息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公司依舊維持其一貫風格,沒有做出任何正式指導。本來這可以是一個好的開始的。Thomas Weisel Partners分析師凱文-亨特(Kevin Hunt)很好地概括了華爾街對此的反應。
他寫道:“戴爾一年多來首次舉行財報電話會議,然而令人非常失望。管理層對于公司毛利率的偏低和每股盈利低于預期含糊其辭,沒有提供任何指導,對于新項目的一些具體細節也保留甚多。”凱文對戴爾股票的評級是“優于大市”。華爾街基本上對該股的定級是“持有”。根據湯姆森金融的資料,分析師主要是兩種意見:“買入”或“持有”。
這并不是重建一種關系的好辦法。不過,第三季度也沒有看上去那么可怕。毛利率下降了,從第二季度的近20%下降至18.5%。確實有些糟糕,不過如果從更長期來看,并分析其中緣由,可能會使程度有所緩和。上一季度的毛利率是戴爾7年來最高的,出現回調也是正常的。
要素成本的升高是毛利率下滑的主要原因,不過這確實讓人吃驚,因為戴爾一貫在這方面表現優異。不過這之中依然是存在一絲希望的。目前電腦市場上筆記本電腦是成長最快的,但是戴爾的市場份額過去一直在縮小。可是在最近的季度,出貨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5%。這是好消息,但同時也增加了成本:在上一季度末液晶顯示器供給的緊缺迫使公司加速發貨。用飛機從亞洲運貨到美國比海運要貴得多。
市場調研公司Technology Business Research分析師約翰-斯普納(John Spooner)表示,除了筆記本出貨的增加,第三季度的亮點還包括服務器和存儲器產品的強勁業績和桌面業務的改善。
斯普納認為:“盡管桌面業務沒有什么增長,但這的確是一個好現象,因為過去幾個季度該業務是在下降的,現在有一點反彈的趨勢。每個人從這個季度的結果中都看到不同的東西,但我愿意去關注其核心業務的成長,而同過去三四個季度相比,表現還是不錯的。”
至于戴爾在美國市場銷量下滑6%,這無疑是一大問題,尤其現在公司放棄了純直銷的模式,很大一部分銷售都是在沃爾瑪(WMT)實現的。不過我依然要說,市場對此的反應有些過激。
晨星分析師里克-漢納(Rick Hanna)說:“我不會太多地根據一個季度的結果去下判斷,然后說天要塌下來了。每個人都在說:‘你們現在進沃爾瑪了,而你們的銷量在下降。這是怎么回事呢?’這個問題很好,但是它同樣說明戴爾在采取長期、可行的策略來解決問題。惠普利用零售商做分銷已經很長時間了,而效果非常好。在戴爾這臺機器跑動起來之前,我們應該允許它先打幾個嗝。”
當然,戴爾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前面還有很多的陷阱,還有惠普這個可畏的對手。但是戴爾正在迅速行動,解決去年存在的很多問題。現在,經過周五的暴跌,戴爾股票只有15倍預期市盈率,成為一塊價值洼地。
花旗分析師理查德-加德納(Richard Gardner)從戴爾最近的季報看到了明顯的進展,他建議投資者可以低吸。大量筆記本新產品的推出無疑將提升這一重要業務,桌面業務有所改善,服務器和存儲器業務表現強勁。加德納寫道,同時近期內還有一些催化劑,包括下周董事會結束后開始的股票回購、成本降低以及更多零售商的加盟。
對于有耐心的投資者來說,周五的拋盤正好創造了一個長線持有的買入良機。市場對戴爾第三季度的表現顯然過于苛求了,而這正好是你搶占先機持有戴爾的一個機會。
(本文作者:Dan Burrows)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