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美股 > 正文
 

為什么說今年海外股市表現將超美股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2日 23:41 新浪財經

  【MarketWatch維吉尼亞州5月12日訊】最近,出現了許多關于美國股市有潛力超越外國股市表現的議論。這種觀點的依據是,投資者將把外國市場——尤其是新興市場——賺得的利潤投入美國股市。如此一來,我們這個失寵而且表現落后的市場就會勇往直前,在2006年剩余時間里獲得一個相對較好的表現。

  我在本欄目1月份的一篇文章中曾經說過,今年外國股市的表現將超越美國股市。迄
今為止,沒有什么新的狀況可以讓我改變上述觀點。

  除了戰術上的考量,戰略投資者至少應該把長期投資組合中40%的資產分配給海外股市,重點是亞洲、日本、俄國和德國等市場。

  一些想法

  亞洲是長期投資的首選目的地,因為亞洲股市在1998年觸底,然后開始了一場大規模的新牛市行情。推動市場的力量是該地區經濟成長的前景以及本土投資者的重新涌入。

  在新興市場中,印度是長期投資的好對象,盡管它從未顯示出亞洲其它地區那種強勁的成長特征,也遠遠比不上中國公開報道的經濟成長速度,但在亞洲地區發展中國家里,印度如此普遍地避免了經濟繁榮和衰退的景氣循環——對于想實現真正長期回報的投資者來說,這一點至關重要。

  印度擁有世界上17%的人口,但占全球經濟的比例卻仍然很小——國內生產毛額僅為全球的2%,世界貿易僅為全球的1%。由于這種相對較小的全球影響力,印度未能吸引經濟學家和投資者的關注。但是,隨著該國在經濟現代化道路上繼續前進,它開始吸引世界的注意。

  印度超過1億5000萬中產階層正在享受這種進步帶來的諸多好處。這是一個開放中的巨大消費市場,但投資者必須小心可能出現的社區動蕩。該國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將經濟進步的好處傳遞到社會的下層。如果印度的政界人士和公務人員不能做到這一點——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那么該國也許會進入一段經濟破壞和社會動蕩時期,因為印度更年輕一代努力想涌入勞動力市場,而失業是可能導致社會瓦解的。只要經濟繁榮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滲入社會底層,基礎開發繼續發展,印度的經濟成長將會相當順暢。

  盡管如此,經濟成長的好處一直在向鄉村地區滲透,從而使國內消費的擴張超出了城市的范疇。這是一個重要的變化,因為印度大部分人口仍然居住在遠離中心城市的地區。

  鑒于國內消費和信用的增長,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業務迅速成長,這應該是可以繼續的。其中一家強勢的印度銀行是ICICI Bank(IBN)。該銀行經營一度不算太好,但現在業務正在復蘇。

  如果說在亞洲還有更具吸引力的銀行領域,那就是日本的銀行業了。隨著該國擺脫經濟困境,物價重新穩定,日本人變得更加樂觀了:貸款開始出現成長,國內消費也在增加。在這種環境下,一直在重組的日本銀行是最大的受益者,符合這個主題的是Mitsubishi UFJ Financial Group(MTU)。

  兩周前在歐洲旅行時,我得知歐洲正在出現猛烈的購并趨勢。購并的數額龐大,可能超過2000年購并交易的累計總價值。

  金融業是購并大量涌現的一個領域,這種情形應該會持續一段時間。歐洲銀行和保險公司在重組,同時結構也在進行改革。另外,隨著歐洲消費者資產負債表的進一步膨脹(也就是舉債增加),它們的業務也進入繁榮。

  與此同時,一些大型金融服務公司的股價卻被低估,有時候這是合理的,但問題是整個行業正在經歷復蘇周期。

  我認為一家正在復蘇的金融機構是荷蘭的ABN Amro(ABN)。該公司的重組令人興奮,在削減成本的同時努力提高表現。最近,該公司還透過收購義大利銀行Antonveneta把業務擴展到了義大利。我預計ABN Amro將會成為匯豐銀行(HSBC)、BBVA或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等巨頭的收購目標。

  投資者還應該關注德國的大型銀行——這個我在去年10月就說過。德國經濟也在擺脫放緩期,正在實行必要的改變以復蘇它的經濟。德意志銀行是其中的佼佼者。

  由于這些市場的上漲速度都非常之快,因此盤整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是,這種現象應該被視為長期牛市環境下的獲利回吐。

  上述牛市的基礎是這么一種事實:全球經濟成長的領導正在從西方向東方轉移;在這個過程中,美國的經濟和投資理念也在改變。

  (本文作者Yiannis G. Mostrous是投資通訊Growth Engines的編者、“The Silk Road to Riches: How You Can Profit by Investing in Asia's Newfound Prosperity”(Financial Times Prentice Hall, April 2006)一書的作者。作者本人不持有文中提及的所有

股票。文章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投資者依此決策責任自負。)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