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暉
默多克與阿桑奇,兩者同為澳大利亞人,都做了規則之外的事情,卻遭遇了完全不一樣的態度,不能不讓人感嘆命運的無常。
前者伸出自己龐大的新聞集團的觸角,監聽電話,賄買警察,雇傭私家偵探,大規模竊取私人信息,英國警方已經對默多克旗下報紙的非法竊聽行為進行調查;后者建立了一個“維基泄密”組織,堅信政客們制造的陰謀會隨著信息的完全透明而消散于無形,并以此為政治綱領,通過黑客等技術手段,獲取政府的秘密,將之公布于眾,惱怒的政客們對阿桑奇發布全球通緝令。
兩者有相同之處:他們建立起的跨國組織都在刺探那些秘聞;其獲取信息的手段是一樣的,既違反社會的一般規則,也違反所在國家的法律。
在新聞自由或者信息自由的道路上,默多克確實做得有些過頭。他的新聞集團旗下擁有168年歷史的英國《世界新聞報》,因為竊聽丑聞案發,最終關閉。在此之前,《世界新聞報》一直是英國發行量最大的周末小報,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多半由這張報紙所提供。
新聞集團竟然竊取到英國皇室和首相的私人信息,并竊聽他們的電話,不得不令人驚嘆默多克的能量和英國社會對新聞媒體的毫無約束。
對于《世界新聞報》竊取名人政客乃至普通人隱私的行為,輿論表示鄙夷。在多數人眼里,雖然默多克憑借其強大的媒體帝國,被英國媒體列入全球最有影響力的50人,但他終究是個泛著銅臭味、追逐私利的商人,竊取他人隱私是為了讓自己的報紙更好賣。
比他年輕40歲的阿桑奇是個異類,他在倫敦也受到記者閃光燈的追逐。
盡管當時他因為性侵指控被捕,但輿論同情他,并且支持他繼續他的事業——同一個又一個的國家政權相抵抗,并且堅持不懈地公開他們列為絕密的隱私。在獲取機密信息的手段上,阿桑奇并不亞于默多克,他建立了廣泛的黑客組織,成功地潛入外國政府機密信息的禁地。
除了政客之外,幾乎無人指責阿桑奇的行為,大眾甚至將阿桑奇視為追尋信息自由的英雄。
阿桑奇將自己所創建的維基泄密網站列入媒體行業。默多克畢生也都在從事新聞業,他太熟悉這個行業的特性,也十分清楚大眾的口味,知道他們需要什么樣的新聞和刺激。
因為人們總是抱怨對政府知道的不夠多,于是默多克同意報社雇傭私人偵探尋找那些隱私和真相;與此同時,阿桑奇率領其龐大的組織開始尋找關于政府的一個又一個秘密。
兩者同樣遭遇困境。默多克的新聞集團被公眾所詬病;阿桑奇受到政權的打壓。
表面上看,默多克失去了民心,但他的媒體帝國仍然強大,他擁有的話語權令歷屆英國首相都對他十分小心翼翼。阿桑奇雖然獲得民意,但他其實很羸弱,他建立的組織始終無法獲得政權的尊重,無法像默多克那樣,對大多數雄心勃勃的政客們施加影響。
默多克在輿論上輸了,但他依舊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媒體巨頭,我們可以義憤填膺地站出來大聲指責他,但無人能夠撼動他的根基;而阿桑奇,在喧囂過后,仍然是一副孤膽俠客的模樣,隨時可能被特工暗殺于這個世界上某個荒涼的角落。
不過,生為澳大利亞人,阿桑奇的命運還不算很壞,他還有抗爭的機會。不是所有國家都能產生默多克或阿桑奇這樣的標志性新聞人物。
來源:經濟觀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