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專欄)近日發布報告表示,3月11日發生在日本的大地震以及其后的海嘯、核電站火情等災害對全球經濟、對亞洲經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都是有限的。
報告指出,日本目前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其2010年名義GDP大約占到全世界的8.8%。不過相對其它發達國家來說,日本經濟的開放程度算是比較低的:日本的進口總額只相當于10%的GDP,或是相當于全世界進口總額的4%。日本在下半年開始災后重建之時,多少會對世界經濟的GDP增長率起到拉動作用,不過估計其影響幅度甚微,對全球GDP增長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即使對于其近鄰的亞洲國家來說,日本經濟上半年的萎縮和下半年的重建活動也不會有太大影響。近幾十年中,日本的國內消費增長緩慢,同時大量的日本企業將制造中心轉移至國外,這使得日本作為亞洲內部的出口市場的重要性顯著下降。2010年,日本吸納了亞洲國家出口總額的僅7%。此次地震和海嘯的沖擊可能短期內會導致日本煤炭、原油等初級產品進口的下降(因此馬來西亞受到的沖擊最大),日本從菲律賓、泰國等亞洲國家進口的電子產品半成品也可能受到沖擊。
報告指出,中國和日本的貿易聯系比較密切。2010年對日本的出口占到中國出口總量的8%,從日本的進口占到了中國進口總額的13%,從日本來的海外直接投資(FDI)占到中國FDI總量的5%。中國的制造業需要從日本進口大量的零部件和機器設備,如果來自日本的供應渠道受到沖擊,將會直接影響到中國相關的制造業生產和出口。這也是此次日本地震和海嘯影響到中國經濟的主要渠道。
(黃繼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