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最新一期的美國《福布斯》雜志于2010年9月13日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標題為“如何解決就業問題”。文章認為,像共享經濟(shareeconomy)和不設最低工資標準等以往不受歡迎的想法在本質上可起到增加就業和增強經濟活力的作用。這些想法值得人們重新審視。
大衰退以來最顯荒誕不經之事,是國會以保障航空安全名義通過的法案,以100億美元資金保住與此有關的14萬個教師工作。此舉雖意愿良好,但無疑在兩方面判斷有誤。首先是這類工作崗位是否值得保,同時它還讓各州政府樂得盤算如何花銷這筆難得的意外財富。其次是此類聯邦經濟刺激計劃開支對提高就業充其量只有短期效果。因此,若想認真解決嚴重的就業問題,人們的確應重新思考問題的根源。
由政府出面支撐就業是有代價的。用以支付以上教師或延長就業的開支,或任何公共項目開支遲早要由納稅人承擔。納稅人因此決不會心甘情愿地接受,企業也會收縮雇工,消費者在開支時也會躊躇。
以上負面反饋解釋了刺激計劃為何有副作用。日本曾盡力為各類低收入者提供培訓和以其他形式資助,但如此做法卻讓35歲以下失業者人數越來越多。丹麥為防止擴大裁員進行政府資助實現臨時就業,為失業者提供培訓,并還為他們提供最長可達4年的資助而曾歡欣鼓舞,但此做法隨后也遭到半途而廢命運。
美國當前也出現了即使經濟刺激計劃大量開支,無論政府如何向工商業頻頻示意,但都難以讓9.5%的失業率出現好轉局面。若加上那些就此放棄繼續尋找工作的人群,失業率會高達16.5%,其中三分之一屬于在可預見的未來無任何就業機會的一類。
然而,現實中并非沒有創造就業的辦法。以下是若干可以考慮的做法。
再談共享經濟
為結束1985年出現的高達7%的失業率和經濟滯脹,現任哈佛大學教授的馬丁·威茨曼(MartinLawrence Weitzman)當時提出了刺激就業的新概念,即共享經濟。盡管此概念隨后未流行開來,但它被《紐約時報》稱為“自凱恩斯以來的最佳創意”。在失業者中有近半數在前半年內無任何工作機會之時,當7%失業率似乎成為追求的目標之時,威茨曼的大膽想法是值得重新審視的。
按威茨曼的理論,降低失業率的妙計是支付給員工一筆固定比例的銷售收入或利潤。除一部份薪酬仍可以小時計算外,共享部份卻能為擴大就業帶來激勵作用。極端的例子是,若有企業無論雇用多少人都以固定比例支付工資時,任何新增員工的邊際成本為零。只要新增員工未達企業最大可承受量,繼續雇工仍無損經營,而新增人手的開支只是在稀釋現有員工總薪酬部份。
共享銷售收入或利潤也有類似效果。每一新增人手開支的影響實際上由現有員工分攤,其總薪酬被新員工稀釋。假如員工可獲得半數收入,該企業會繼續增加用工,直到無法增加銷售的最后一位員工。
稀釋效果都被視為對員工造成很糟的影響。但共享收入可調整薪酬結構,讓員工獲得與當前相同的收入。在制定共享收入計劃時,企業為讓薪酬方案對潛在求職者有更大吸引力,會對接納就業的人數做限制。在一定的收入共享數量范圍內,雇用太多人數的企業會感到其薪酬計劃缺乏競爭力,它由此無法增加雇用。在完全共享經濟環境下,企業可能會增加雇用人數,但因稀釋效果讓它在勞動力市場上顯得競爭性低下而無法持續增加用工。
但在經濟衰退期它的效果卻不盡相同。在衰退剛出現之前,企業可能想要增加用工。但受衰退影響,其用工需求不得不降至半數。但此時情形與前不同的是,該企業能做到在不裁去現有員工的情形下增雇這半數的新員工。吸納這些新人就業實際上導致所有現職員工的薪酬被部份調減。但由于公司外部就業機會因衰退而減少,現職員工也不得不接受如此結局。
但共享收入概念也非萬全之策。它雖能刺激處在經濟形勢不佳時的企業維持增加雇工,但它同時降低了擴大需求的投資的激勵作用。能以較少資金啟動,并帶動更多需求的營銷行動是值得做的。但若員工分享半數收入,那麼,企業因營銷支出一定數額后僅得到半數收入而無法進行利潤豐厚的投資。利潤共享的設想雖更佳,但由此會帶來會計核算上的爭議。
盡管存在一些問題,但收入共享仍可能是改善當前僵滯狀況的思路。傳統薪酬合同會讓企業在衰退時裁員,失業者因喪失購買和償還按揭貸款的能力,裁員做法實際上是對其他行業的傷害,結果造成衰退加劇。當前僵滯問題如同亞當·斯密列舉的面包師與屠夫關系,即具體企業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其裁員行動必定傷及其他企業。若企業能彼此協調,它們肯定會一致同意增加用工。基于對可讓企業增加用工的薪酬體系進行調整的想法,威茨曼提出了企業間協調理論。這種過度或稱之為儲備的用工需求為解決失業問題提供了緩沖機制。
政府可考慮不對薪酬做大的變更,僅改變其核算方式的略微調整的做法。足以影響到企業薪酬體系的少量減免稅收就可引起大的變化。除迫不得已讓政府成為雇主外,共享經濟概念會把私人創業者變為用工胃口巨大的就業儲備庫。
威茨曼曾預測,共享經濟環境下的企業有“遍及天涯海角把潛在求職者網羅到自己麾下”的愿望。這是人們樂觀其成的效果。
廢除最低工資制度
若人們仍在認真對待就業問題,目前就應認識到政府在就業上大量開支的做法錯得離譜。更好的做法是消除求職者求職時面臨的障礙,這就是最低工資制。
最低工資制的效果是短視法律的典型例子。最低工資制造成失業。以高于市場平均價格供給的勞動力超越了企業主愿意負擔的雇工。廢止最低工資會帶來如下兩個效果。首先,它增加了就業機會,特別對剛進入勞動市場的年輕人,同時它還具有讓新人當今累積的經驗轉為未來獲取更高收入的機會。其次,它同時還是向企業主、員工和投資者發出可持續增加雇工和投資,毋需擔心遭負面沖擊的強烈信息。
當前失業影響主要落在年輕和缺少技能的這批人身上。最低工資制影響了眾多25歲以下人群,他們約占最低工資總人數的半數。在領取按小時計薪金的年輕人中,有19%是最低工資階層,而在農業和家族企業就業的年輕人中,有人薪酬甚至還低于最低工資。僅2%的全日制小時工可獲最低或更低些的工資。換言之,最低工資制度讓年輕人無法就業,同時它還降低了年紀稍大、需贍養家庭的全日制員工的經濟能力。
聯邦最低工資在2007-2009年間增長41%,從此前每小時5.15美元增至7.25美元。但結果是災難性的,受這輪分三個階段的最低工資上調影響的各州的年齡在16-19歲間的就業者減少6.9%,約9.8萬個工作崗位消失。受一定程度影響擴大至32個州后,上調薪共計造成11.4萬年輕人失業。
人們可從官方數據中看到其負面影響。據政府最新統計數據,成年男性失業率達9.7%,成年女性7.9%,而達到進入勞動力市場年紀的年輕人的失業率高達26%。黑人年輕人的失業率更是高達40%。在反映對能否繼續就業感到擔憂的人群,和可能會轉為全職的兼職員工的就業不足的統計項上,該指標7月達16.5%。消除勞動力市場上的各種障礙有助于讓情況好轉。
上調最低工資對美國南部和平原地區影響最大。最新數據表明,上調最低工資讓田納西州年輕人就業減少8.2%。取消最低工資上調會給該地區年輕人創造就業新機會,東北和中西部,以及西海岸地區的就業增長還需要廢除各州制定的更高的最低工資標準。
取消最低工資實際上是在發出強勁和正面經濟信號,即向投資者、創業者和員工表明,政策制定者要遵循供需規律,了解經濟繁榮來自駕馭經營,而非財富重新分配。
低工資情形在大多數時會遠好于失業和無工資。支持低工資制者雖辯稱,違反低工資制是社會倒退。然而這種所謂“倒退”說法不幸的是他們根本不了解競爭性的市場在如何運行。推行最低工資制者的愿望雖好,但失業者是無法以良好愿望來支付各類日常生活的必需項。
廢除最低工資制能帶來就業和財富的持續增長。但以政府開支為主的就業計劃絕無此效果。最簡單的道理若是聯邦政府雖為某地區劃出增加就業的專項資金,但因市場競爭作用,新增就業肯定會奪走該地其他企業的客戶,迫使這些企業裁員。
聯邦政府的就業計劃不會帶來經濟活動穩定持久增長,也無法長期刺激就業。它起到的最大做用只是重新配置資源,以犧牲若干行業就業為代價來臨時性地增加其他行業的就業。但是這類行為會鼓勵人們鉆營政治,窮其本領來打探政府資金花銷方向。這類勾當不是無代價的,它在耗費而不是創造財富。
人們不要指望政治人物懂得經濟規律,而廢除最低工資制能激勵企業主更多雇工。然而,那些要展示政績的項目卻更能取悅人心。(皖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