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債務危機壓陣、中國緊縮政策全面進行時,全球金融市場本周一片動蕩:美國道指破紀錄地一日跌破近千點,歐元搖搖欲墜,歐洲、亞洲股指也如秋風刮過。
當前我們看到的更多是歐盟及IMF愿意出資1100億歐元救助希臘債務危機的報道。然而,希臘如要拿住這1100億歐元,就得答應出資人在未來三年內,將財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從13.6%降到3%以下。在經濟下滑的大背景下,希臘如何赤手空拳能做到每年將財政赤字削減25%?光靠削減開支?錢是不能因為省而多出來的。靠加稅?就業下滑,企業盈利下降,征稅比例增高也不能保證總稅收會增加,甚至是下降的。1100億歐元拿不穩,更大問題是希臘總債務高達3000億歐元,借來的錢只不過是補了窟窿的1/3。更重要的是,其財政赤字占本國GDP比例高達13.6%以上的,情況比希臘問題更嚴重的還有愛爾蘭,為14.6%。而美國的比例高達11.4%,英國高達11.5%,西班牙高達11.2%,印度高達10.7%,日本為8.8%,葡萄牙為9.4%(綜合惠譽評級、IMF、 標準普爾、 渣打銀行數據)。強國們自身恐怕也難保,希臘今天靠借錢還債的方法明天還能走得下去嗎?所以,歐洲債務危機遠未到頭,除非,有一個系統的方案出來,解決各國政府的債務問題。
國際環境不好過,原本占據中國GDP三分之一構成的出口產業再次遭殃不可避免。中國能再次像2008年出資4萬億元那樣救市嗎?恐怕“很難”。今年一季度以投資為主力的GDP增長達到11.9%,樓市價格暴漲半年翻一倍、普遍的生活用品如大蒜價格也在半年翻了16倍,從幾毛錢一斤翻到了現在的8元一斤。通脹壓力兵臨城下,經濟過熱擔憂加劇。
我國政府眼前的決策即是收緊貨幣政策,目前首要的考慮應該避免出現類似歐美的債務問題,確保財政的健康。沒有了增量流動性及實體經濟贏利的支撐,滬指面臨的或許是一場更大的“去脂”運動。
(陳海玲)
財經熱評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