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慶
滬深兩市周指數四連陰,上一交易周(4月26日至4月30日)再度以中陰報收。滬綜指和深成指上一交易周分別下跌了3.79%和4.62%,兩市的基金指數分別下跌了1.68%和2%。
漲多了就跌,跌多了必漲,股市從來沒有脫離過這個運行軌跡的時候。由于中小盤股上一交易周的集體跳水,中小盤基金成重災區,凈值縮水嚴重,而大盤基金的凈值增長相對就好一些。單個基金方面,開盤交易的36只封閉式基金中,6只上漲,30只下跌,基金裕陽表現一枝獨秀,上一交易周上漲1.7%,下跌基金方面,基金同益跌幅最大,全周下跌4.4%。
可是,五一期間最值得人們關注的,不是滬深兩市的四連陰,而是遠隔萬里的一個上市公司的股東會。有3.5萬人,從世界上的不同地方,趕赴美國一個名叫奧馬哈的小鎮,只為參拜一個名叫巴菲特的79歲高齡的老人,他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Hathaway)一年一度的股東大會在北京時間5月1日21:30至5月2日4:30舉行,其中,巴菲特與股東們5個小時的問答時間,是無數價值投資者的一大盛宴。當現場有投資人問巴菲特有什么問題讓他感覺很驚奇沒人問時,巴菲特回答說,他會問公司是否會把賺來的錢,拿來再次高效率地投進公司。巴菲特回答了自己的問題:“我們內部賺到的錢不可能100%用作資本。這有限制,關鍵是數目太大。”
很顯然,沒聽見巴菲特說伯克希爾會分紅,哪怕是將來的某一天。因為在巴菲特的心里,他執掌的伯克希爾公司就沒有“分紅”這兩個字。一個簡單的事實是,伯克希爾公司的股價每股高達近10萬美元,而伯克希爾卻僅在1967年向股東支付了上市后首次也是唯一的紅利——— 每股10美分。因為巴菲特相信,他的錢用于投資比放在銀行里要劃算,當然他并不強迫股東們這么做,如果哪位股東不愿意,完全可以隨心而動,從伯克殺爾贖回自己的投資。
在A股市場上,見慣了不分紅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中的“鐵公雞”屢見不鮮,遠的不說,單從今年年報來看,有126家上市公司最近三年既未派現又不送轉,哪怕業績持續大幅上漲,上市公司卻依然捂緊腰包。然而,由于“分紅門”事件的發生,基金們都“自覺自愿”地開始分紅了。今年以來,無論從分紅金額來看,還是從分紅基金的數量來看,都是史無前例的,分紅總額超過了600億元,比2008年的380億元分紅還多200多億元。
上市公司的分紅與基金的分紅有著本質的區別。基金分紅對于普通投資者并沒有實際意義。實質是把基金中可分配收益的一部分,以紅利方式分給了投資者。由于分紅后會自動除權,因此持有人的總資產并不會因為分紅而有變化,換句話說,基金分紅只是投資者將盈利從基金凈值這只“左口袋”搬到了自己的賬戶這只“右口袋”而已。如果投資者剛剛被現金分紅,就趕上股市大漲,那實際上就錯失了良機。當然,現金分紅有一個好處,就是規避風險,但這其實可以通過贖回相應的基金份額來實現,同樣能達到現金分紅的效果。而現金分紅之后,如果投資者再把這部分現金購買基金,又要支付申購費用,對基金投資者來說,分紅并不合算。
對于偏愛分紅的投資者來說,可以選擇分紅基金,譬如,華夏回報、華夏回報二號等,就是典型的分紅式基金;也可以選擇投資固定收益類債券型基金,如2009年分紅次數最多的富國天豐,分了11次紅。
一個事實是,如果基金持有者要求分紅,對基金管理人而言,就要賣出股票,換來資金以備分紅,這勢必加大股票市場的震蕩。而頻繁的賣股、分紅,又會催生基金經理的投機心理,不利于基金的長期管理和運作,到頭來,受損的是基金持有人。
如今的A股市場上,不分紅的上市公司“鐵公雞”太多了,而不分紅的基金公司卻少得可憐。兩三年前,上投摩根明星基金產品的上投阿爾法不分紅,它的凈值表現曾連續較長時間保持在同類基金產品的前列;王亞偉管理的華夏大盤,也是分紅不多的基金產品之一,它的凈值表現也是有目共睹。什么才是對投資者最好的回報?不是頻繁的分紅,而是實實在在的凈值增長。
截至上周末即4月30日,目前A股市場上的所有基金中,只有華夏大盤精選一只基金的凈值超過了10元,作為基金持有人,我們不需要分紅,我們需要基金的高凈值。正如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爾一樣,可以不分紅,只要股價連年上漲,甚至漲到10萬美元一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