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設立國際板如箭在弦,外商磨拳擦掌,可口可樂、Wal-Mart等知名國際公司顯露前赴掛牌興趣。新形勢帶來新機遇,華人投資者如何因應新的投資潮流,制定投資策略?
早年中國金融市場發展滯後,不能配合企業發展,中國企業出國集資是時勢的產物,最早出國的企業以有實力的“國企”如中國移動(*CHL*)、中國人壽(*LFC*)為主。隨著中國金融基建發展,以及國民財富累積,企業融資潮流開始逆向,早年出國吸金的企業紛紛回流,國際大公司亦有意到中國分一杯羮。
以市值計(截至今年七月),中國滬深股市總市值達23.57兆元(人民幣),流通市值11.67兆元,全球排名第三。中國股市有一個明顯特點,就是市盈率高,成熟金融市場如美國的股市平均市盈率在15-20倍左右,中國股市則逾30倍,有人視之為中國市場的“溢價”,高增長的預期,亦有認為是中國資金缺乏出路的結果。
對企業來說,高“溢價”意味相對低的融資成本,“海外”公司到中國掛牌順利成章。目前有意到中國股市掛牌的“外國”公司主要有兩類,一是紅籌公司--在香港或中國以外地區注冊,但公司起源和業務均在中國,二是真正的外國公司,目前表示有興起的公司有匯豐(*HBC*)、可口可樂(*KO*)、Wal-Mart(*WMT*)、通用電器(*GE*)等等,這些公司在中國均有業務,或作為未來發展的重要策略市場。
對一般華人投資者而言,紅籌或海外公司到中國上市將衍生什麼投資意義,或者可借監H股的表現,H股指在中國注冊,但在香港上市的中國企業。H股的經歷與目前的紅籌回歸相近(差別在注冊地),當年不少中國企業以香港作為上市集資窗口,隨著中國股市逐漸成熟,很多H股回歸中國A股掛牌,形成兩地(A、H)掛牌的現象。
早期“出國”上市的公司都是實力較強的公司,對中國國內投資者有一定的吸引力,回歸初期受到烈追捧,部份股票在A股上市時曾牽起認購炒賣熱潮,在香港的H股股價亦被抬摃,短期內,造就了兩個市場的投機炒賣機會。
經過時間的沈淀,人們發現,雖然是同一只股票,其在A股和H股市場有著明顯的價差,A股溢價現象尤為普遍,部份股票甚至有兩到三倍的溢價。這一現象,可以歸因為中國對外匯和資金的管制,中國尚未完全開放讓國內居民買賣香港股票,“港股直通車”遲遲未能通行。
較低的股價,令香港上市的H股更有吸引力:一是風險低,二是股息回報較高。目前中國國內居民買賣在香港上市的紅籌或國企股,要到親身到香港的銀行或證券公司開設戶口,之後通過網絡或電話在國內進行交易。除此之外,可通過美國網絡證券公司買賣紅籌、國企股,原來,不少具實力的紅籌、國企除了在香港上市外,亦會到美國掛牌,如中國石油(*PTR*)、中國海岸石油(*CEO*)、中國移動(*CHL*)、中國聯通(*CHU*)、兗州煤業(*YZC*)、中國人籌(*LFC*)、南方航空(*ZNH*)、東方航空(*CEA*)、中國電信(*CHA*)、中國鋁業(*ACH*),這些公司在美國股市的股票一般都能緊貼其在香港的股價表現。
通過美國網絡證券商買賣紅籌國企有不少好處,一切手續買賣可在網絡解決,不用親身開戶,二是買賣費用低,以美國著名的網絡證券商--史考特證券(Scottrade)為例,單邊傭金只需7美元(若50元人民幣),不限股數,該券商還開放國際帳戶,中、港、臺居民均可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