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金融海嘯漩渦中心的美國金融機構,最近傳出一些好消息,富國、高盛、摩根大通、花旗先后發布了“振奮人心”的業績報告。不少投資者為此信心大漲,“銀行業甚至美國整體經濟在未來可能觸底反彈”論調的擁護者也日益增多。但是,這些人似乎有意無意地淡忘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在富國銀行發布業績的前一周,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悍然”決定放寬按公允價值計價(以市值計價)的會計準則,給予金融機構在資產計價方面更大的靈活性。
在此之前,華爾街對同行按照市值估算資產價格的會計制度非常不滿,這種不滿在金融危機爆發后達到了頂點。他們認為,如果按照這種估算系統,那么在大蕭條時期,美國的經濟早就已經崩潰了。AIG總裁不止一次地以花旗銀行做例子,稱如果按照市值估算的話,花旗現在幾乎一文不值,任何一家中型銀行都可以吞并它,這是極其不合理的。華爾街普遍認為,先前的會計準則,在市場正常的情況下能夠非常敏捷地反映企業的資產狀況,但是在整個金融系統出現危機的狀況下,銀行資產不斷減記,只能造成市場更恐慌地拋售銀行股票,而這些股票則被嚴重超賣,遠遠低于其本身的價值。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決定放寬財務會計準則的最直接后果,便是緊隨其后發布的幾大金融機構業績由綠變紅。以至于有業內人士置疑:在季度業績發布前夕修改會計準則,其出發點令人懷疑。更有人直指,這可能是美國政府默許下的一場戲,意在粉飾太平以挽回市場信心。
說美國政府與金融機構聯手演戲,這種看法或許有陰謀論的嫌疑,但是美國政府被金融機構綁架而不得不托底,也是不爭的事實。誰能說上述美國金融機構一季度的漂亮報表,沒有美國瘋狂印鈔票大筆注資的原因在內呢?毫無疑問,要想把美國金融業拖出泥潭,僅僅依靠其自身的修復能力并不能達到,還得依靠美國政府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