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種種跡象顯示,高盛正試圖成為以前的高盛。
高盛周一晚間公布的財報顯示,第一季獲利16.6億美元,大幅高于市場預期,然而,第一季資產規模提高5%,且風險值跳升,暗示其亮麗的業績或是歸功于大規模地增持風險和利用更多的自身資金進行交易。
同時,高盛還額外籌資以償還政府救助貸款,外界廣泛認為高盛此舉是為了避免額外的監管,尤其是對薪酬的限制。
在多數華爾街銀行業正對資產負債表積極瘦身,不太情愿承擔風險,并大幅調降薪資之際,高盛的舉措顯得很不尋常。
而這兩個狀況的同時出現使業內相信高盛正試圖回歸投行模式。在去年9月,其剛由一家投資銀行變身商業銀行,這使得其必須接受更加嚴格的政府監管,尤其在承擔風險方面。
“高盛希望回到危機前的狀況,那時候他們做自己最擅長的事,也就是承擔風險,而且政府也不會干預。”Optique Capital Management負責金融股的分析師Bill Fitzpatrick稱。
從歷史上看,高盛一直是非常有效率的風險承擔者。然而,若高盛這次在風險押注上出了差錯,將會有更多資產面臨危險。截至2001年11月底,高盛資產負債表上有3122億美元資產,2009年3月擴充至9250億美元。而高盛去年9月時成為美國商業銀行體系的一部分,意味著高盛的穩定與否可能會動搖對存款機構安全性的信心。(金 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