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佑
163億美元并購羅門哈斯
當陶氏化學于今年春天公布上一年度的財報時,股東們可能并不會驚訝于凈收入下降79%這樣的數字,因油價的巨幅震蕩,大部分化工企業遭遇滑鐵盧早在預料之中。
但他們或許沒想到,陶氏化學(下稱“陶氏”)五大板塊中“基礎化學品”這一業務表現得實在有些糟糕。
2008年,該業務有著56億美元的銷售額,但息稅前利潤只有可憐的1500萬美元。
陶氏意識到,更快地剝離上述不盈利業務、暫停生產,是挽救業績的方法之一。
剝離并不是唯一的手段,收購并重整也在進行。另一個決定也很快落槌:在信貸舉步維艱的情形之下陶氏還是籌措到了163億美元的巨量資金,2009年4月初,美國第一大精細化工公司羅門哈斯被收歸門下。
這筆2000年以來世界石化界最大的一樁并購,也是實現“明日陶氏”(即“轉向高附加值及利潤增長型企業”)新戰略的決定性一步。
基礎化學品好景不再
按照2008財年的業務分類看,陶氏的主要業務板塊有基礎化學品、基礎塑料、陶氏益農、功能塑料和功能化學品等五個子集團。
基礎化工品業務中,陶氏的一些看家產品在二戰期間聲名鵲起。但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跨越發展,很多高難度工藝門檻降低之后,基礎化工的競爭就集中在“規模”效應上。
因為大量工廠所處歐美、基礎化學品需求從發達地區挪移至亞洲的兩大新情況,使得陶氏在這一業務的規模競爭優勢不再,并面臨空前威脅。
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曾說過,在盛行“規模經濟”的亞洲,新進入企業必須接受成本劣勢的現實。
而且,即便不算上“規模經濟”,已有廠商也會憑借“經驗曲線”、政府政策、以通貨膨脹前價格采購的設備、最佳原料來源等一系列優勢讓新進入者難以招架。
這些年來的數字顯示,陶氏對基礎化工品“力守歐美不進入亞洲”的“馬步”戰略,算不上是一個成功的策略。
從陶氏網站的原版年報中記者發現,2004年至2007年,基礎化學品業務的息稅前利潤從最初的16億美元節節下挫至2007年的8.13億美元,再到2008年的1500萬美元。
2008年形勢不妙,高成本、低效率的弊病暴露在公眾面前。
拯救業績:拆分、剝離
陶氏痛下決心,甩出包袱。
2008年中旬,公司已停止運行了四種基礎化學品的生產, 20個高成本的企業也會在2009年一一歇業。
回顧化工公司的歷史,進行拆分并不鮮見。
如果把時鐘撥回到上世紀80年代,杜邦也曾忍痛賣出過20多條生產線,當時油價突然上升、美國通貨膨脹率高達10%以上,出售是最快恢復元氣的方式。
2006年,陶氏將南非的鉻鞣化學業務轉手給朗盛公司,完善其皮革產業鏈。而朗盛其實也是從拜耳集團中被剝離出來的新公司,從事紡織品、皮革等消費類化學品的生產。
不過,陶氏不僅僅靠停業、剝離等方式對待基礎化學品業務,它還與擁有石油資源優勢的中東地區公司結盟,力爭盡快輕裝上陣。
向高附加值行業延伸
“賣出”資產只是第一步。填補不盈利業務,還需要動腦筋。
而收購羅門哈斯便是關鍵的一招。因為靠規模取勝已不是陶氏的定位,必須要向更高附加值的行業要效益。
陶氏用了4個月不到的時間湊足了錢,志在必得羅門哈斯。敢出這招險棋的原因只有一個:它是一樁好買賣。
波士頓咨詢集團高級合伙人喬治·斯托克(George Stalk)在《未來五大戰略》中就指出,美國公司今后的一個重大戰略便是“繞過規模經濟”。
那么附加值更高的行業到底是什么?
“農業”是各個大型跨國化工公司一致看好的領域,它可以很容易地避開經濟周期,實現長期發展。
拜耳在2002年業務重組時購買了Aventis Crop Science,隨即成立“拜耳作物科學”部門。2008年,拜耳作物科學銷售額達63.82億歐元,息稅前利潤達到16.03億歐元。
陶氏下屬的子集團之一——“陶氏益農”同樣高速成長。從公司網站的財報中記者查詢到,2004年至2008年,陶氏益農從33億美元的收入遞增至45.35億美元,息稅前利潤也順勢從5.86億美元摸爬到了7.61億美元。
除了農業這塊磁石,精通于電子材料和涂料的羅門哈斯也是一塊誘人的蛋糕。
陶氏CEO利偉誠認為:“把羅門哈斯的業務并入陶氏,可使我們能夠加速功能產品業務的增長,在全球的特殊化學品和高新材料領域建立優勢地位。”
最顯著的好處是,陶氏與羅門哈斯的部分業務可直接互補。2007年陶氏成立涂料事業部之后,開始摸索和熟悉涂料的下游應用。“羅門哈斯直接面對客戶,有廣泛的人脈和資源,而陶氏恰好又是原材料供應商,能夠降低涂料生產的成本。”陶氏化學大中華區媒體經理章萍告訴記者。
一位業內人士還告訴記者,陶氏在研究一些生產涂料的儀器,這些儀器也能直接應用在羅門哈斯的工藝制造上。在電子領域,陶氏的聚合體科技、羅門哈斯的顯示膜等也都能互相配合。
從上世紀80年代到2000年以后,多家跨國公司都曾有過戰略轉型時的陣痛。全球供給過剩、信息化(及經濟全球化)的迅速加快、企業創造價值方式的變化,都促成了一波又一波的戰略轉型。
從長遠而言,這種轉型如果成功,不僅能夠帶給股東利益的最大化,也將帶來更高和更具持續性的價值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