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磊
本周,要論美國股市的最熱門板塊非金融股莫屬。在過去的5個交易日中,金融股的整體漲幅高達30%左右,而此現象在本周二更是演繹得淋漓盡致,以美聯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為首的美國5家大銀行集體飆升,平均漲幅達14%,而整個銀行板塊的漲幅為9%。
大漲背后是巨虧
然而,值得玩味的是,這些銀行股狂飆的背后卻是一連串令人觸目驚心的財報數據——美聯銀行二季度巨虧86.7億美元;華盛頓互惠銀行當季虧損33.3億美元;Fifth Third Bancorp虧損2.02億美元;Regions Financial和SunTrust Banks業績也同比下降54%和19%,后者由于財務緊張還套現了20億美元的可口可樂股票,而這些股票,公司自1919年幫助可口可樂上市以來一直持有至今。
5家銀行二季度合計虧損超過110億美元,計提貸款損失準備金近130億美元,美聯、Regions和Fifth Third還大幅削減了季度分紅,但這一切都沒能阻止它們股價的火箭般躥升,其中虧損最大的美聯銀行更是一馬當先,周二收盤大漲27%至16.79美元。
事實上,在這之前,5家銀行就已經平均累計上漲了60%,而僅周二這一天的漲幅又讓它們的市值猛增了116億美元,已幾乎和季度虧損總額持平了。
股價的連續反彈也讓飽受資金短缺困擾的銀行暫時松了一口氣,讓它們有更大的彈性空間強化資產負債表,至少不用在低位忍痛賣股。此外,股價上漲也讓銀行在資金籌措上底氣更足。最近幾周,一些財大氣粗的私募基金等投資者向銀行業“輸血”的意愿越來越弱,部分原因就是它們的股價持續下跌。
瘋狂之后該清醒
盡管銀行高管們大多對自家的信貸狀況和行業的低迷氛圍作出了悲觀的評價,但市場“背道而馳”的瘋狂買氣卻不由讓人認為——飽受打擊的銀行股已經跌無可跌了。
最近幾天,市場上一直流傳的說法是:“美國金融股的大反彈,是因為它們的二季度業績大大好于此前預期。”周二銀行股的集體大漲,甚至還引發出聲音說:“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
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讓我們再來看看彭博統計的一組數據。
截止到目前,標普500成份股中已發布二季度財報的金融公司,利潤總體同比下滑了95%,這個數字可以說是“恐怖”的。
雖然“好于預期”的公司和“壞于預期”的公司數量比為17:13,前者稍微領先,其中包括花旗等虧損低于預期的大銀行,但已發布季報的11家地區性銀行中只有1家實現了利潤增長,剩下中的一半則業績壞于預期。根據彭博的數據,美國銀行業的平均業績“并未好于預期”。
此外,分紅也能說明一些問題。標普500中的金融公司最新的分紅回報為4.75%,雖然比上周的5.5%有所下降,但仍比次貸危機發生前高了一倍多。在各大銀行銀根缺緊的情況下仍“慷慨解囊”,也從側面反映出銀行的極度缺乏自信,只能用錢來留住投資者以扛住股價。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