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納斯達克中國指數背后的IPO爭奪戰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9日 02:34 第一財經日報
流動性過剩刺激全球股市擴容 沈柬貝 在徐光勛看來,進入成份股以后,這些股票就是通過納斯達克的市場向國際進行介紹,它們今后的供求關系就可以直接由納斯達克來跟蹤。“這也意味著美國的投資者以及其他國家的投資者,在納斯達克能夠更容易地衡量中國公司的股票價值。” 美國東部時間5月7日9:30分,隨著納斯達克開市,由在納斯達克、紐交所和美國證交所上市的30家中國公司構成的納斯達克中國指數(NASDAQ China Index)正式推出。 納斯達克國際部的Stuart Macaulay在給《第一財經日報》的電子郵件中表示,中國指數推出當日,“反響相當好”。 有趣的是,“反響相當好”的中國指數,至本報截稿時尚不能在納斯達克網站上查到。 這或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公司在納市的位置:不是中心,卻意味著未來。 納斯達克的“中國夢” 早些時候,納斯達克全球總裁兼CEO羅伯特·格雷菲爾德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曾透露,目前40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公司總市值接近300億美元。不少分析人士認為,300億美元的市值對納市的貢獻顯然還十分有限,但是,“納斯達克顯然需要在中國經濟年均9%的增長中,爭取越來越多中國企業謀求海外融資的商機。” 事實上,中國公司在納市上市的速度正在加快。今年一季度,晶澳太陽能、三生制藥、哈爾濱電氣、新華財經、中國精鋼和宇信易誠6家中國公司在納斯達克掛牌交易,超過2006年中國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企業數量的總和。 “納斯達克本身推出這個東西也確實是要表現一下自己,我們正試圖通過各種方式、各種活動表現出對中國市場的關注,進一步推動中國企業去納斯達克上市。”重新就任納斯達克中國首席代表的納斯達克老臣徐光勛近日在上海市工商聯主辦的2007中美投資與并購峰會上向《第一財經日報》坦言,“我覺得推出中國指數是一點壞處都沒有的,只是到目前為止,國內可能還依舊處在喧囂的表面而沒有醒過來看看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徐光勛看來,進入成份股以后,這些股票就是通過納斯達克的市場向國際進行介紹,它們今后的供求關系就可以直接由納斯達克來跟蹤。“這也意味著美國的投資者以及其他國家的投資者,在納斯達克能夠更容易地衡量中國公司的股票價值。” 去年12月15日,作為首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的成果,納斯達克獲得中國有關方面的批準,在中國正式設立辦事處。格雷菲爾德在隨后的聲明中表示:“作為容納高增長和成熟企業的最為先進的市場,納斯達克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企業境外上市的首選之地。在中國設立代表處將提升我們為中國企業提供最高水準的價值和服務的能力。同時,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這也將能夠深化納斯達克與中國的證券交易所和監管機構已經開展的重要對話。” 今年3月12日,納斯達克任命埃里克·蘭德希爾為納斯達克亞太區負責人,而十年老臣徐光勛被任命為聯席中國首席代表,負責發展與有潛力的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的關系,同時維護與國內現有上市公司的關系。 對于這番調整,業內有諸多解讀。而徐光勛本人也向記者指出,這樣的調整是考慮到納斯達克在中國塑造品牌、政府公關的變化,希望將多元化的中國公司引入納斯達克的工作實質性展開。 供職于世界第二大律師事務所DLAPIPER,熟悉納斯達克的薛峰也向記者表示,馬上啟動的中國指數對美國的投資者而言也將是一個利好消息。目前美國的投資者越來越把注意力轉移到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納斯達克股票指數的推出,有利于投資者重組自己的投資組合,分享新興市場高速成長帶來的利潤。“而且,中國指數幾乎是另一只交易型指數基金的現成品。” 爭奪中國公司 事實上,就在納斯達克高層輪番來中國“拉客”的同時,倫敦證券交易所亞太區總裁祝曉健也在4月底倫敦資本市場融資研討會上稱,中國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上的卓越表現非常吸引投資者的眼球,倫交所AIM板上的中國公司平均回報率高達70%,如今倫敦證交所共有3200家上市公司,其中中國公司總共74家,包括香港企業15家,內地企業59家。 “相信不需要太長時間便能達到100家,到時候我們便能理直氣壯地建立‘中國指數’。”祝曉健向媒體表示。 外界預期已久的搶灘中國大潮自去年就已經降臨,世界各大證券市場高層頻頻訪華推介,試圖拉攏更多優秀的中國上市公司資源。 就在納斯達克在中國舉行遠程開市的第二天,紐交所全球企業客戶部執行副總裁羅琳、亞太區副總裁馬杜和亞太區執行董事楊戈等就來到北京,向中國推介證券交易平臺。 今年3月30日才迎來第一家中國公司登陸的德國股市,也從去年開始向中國公司招手。德國審計師、律師、投資銀行家們頻繁來到中國進行調研,舉辦上市研討會。 此外,韓國證券交易所也表示,2007年的目標就是吸引兩三家中國企業在韓國上市。 新加坡證交所在吸引中國企業方面做得最好。據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統計,2006年共有24家中國企業在新加坡發行股票。這意味著去年在新加坡上市的每3只股票中,就有1只來自中國。 甚至包括馬來西亞證交所首席執行官尤斯利·穆罕默德·尤索夫日前也向《金融時報》表示,該證交所已加入到全球證交所的競爭行列,以吸引中國企業前往上市。 根據創業投資研究與顧問公司清科的調查報告顯示,2006年中國內地共有86家公司在境外七大市場上市,其中45家企業在香港主板和創業板上市,26家在新加坡主板和創業板上市。在納斯達克市場上市的內地企業有6家,與倫敦市場相當;而紐約交易所吸引的中國內地公司只有3家。 如此,納斯達克不得不搶先出手了。2005年,納斯達克市場曾堅決要求上市公司實行“薩班斯法案”這一嚴酷的內控法案,而給企業增加高額成本。但今年3月16日,邁克爾·奧克斯利,這位因為起草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而聞名全球的人物卻成為了納斯達克非執行副董事長。 “工作方針沒有變,一如既往地推進在中國的工作。”匆匆趕來上海參加會議的徐光勛表示,納斯達克還是會“一如既往,持之以恒,能來幾次就多來幾次”地加大力度,更加頻繁地拜訪中國。 重新出馬納斯達克的徐光勛希望爭取更早的時間認識更多的客戶。“反復跟他們提,然后慢慢發展,按照他們的要求來,但這里邊還是有很多變數,我看到很多的情況,他們小的時候是小的想法,大的時候又變卦了。” “究竟去哪里上市會更好,我們還在考慮。”安信偉光地板有限公司董事長盧偉光表示,具體上市的地點還未正式確定。據他稱,去年底紐交所首席執行官約翰塞·恩來華的時候就“招呼”了很多企業包括安信,但是投資方凱雷集團推薦的又是納斯達克。 去年凱雷注資安信時,雙方曾協定將努力使合作公司在2007年底或2008年初公開上市。而現在像盧偉光這樣困惑究竟選擇哪里上市的中國企業比比皆是。“國內市場上市成本相對較低,但是國外的嚴格法案從長遠看似乎對企業自身發展又能帶來更多好處。”盧偉光向記者透露,正常而言,海外上市專業人士費用就會占去整個融資額度的8%。 不少專業分析機構都預計,從全球的宏觀形勢看,全球流動性過剩仍將持續。在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博導丁劍平表看來,過多的流動性貨幣追逐資本品的股票市場,也是全球大交易所紛爭中國資源的一個原因。 “所以包括日本東京交易所的也會跑到中國來拉客戶,但是日本照樣也存在流動性過剩。而且國內定價機制還不是很完善,海外交易所在定價方面就有相當的空間。”丁劍平指出。 除此之外,光大證券國際業務部首席分析師侯良智進一步表示,由于中國國內資本市場化率非常低,而上市的資源又非常豐富,海外的交易所當然希望中國優秀的企業過去,“隨著國內經濟高速增長,一方面可以通過國際市場為海外的投資者提供投資方向,另一方面又能使得自身體制建設得更為完善。” 而伴隨納斯達克中國指數的推出,侯良智指出,各大證券交易所爭奪中國市場的競爭將更趨激烈。“這將不僅包括吸引上市公司,還包括以后對股指期貨、期權定價權的爭奪。”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