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股市裸賣空風波不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3日 16:33 和訊網-證券市場周刊 | |||||||||
作者:林建/文 時下,美國證券市場正在為融券業務流程中出現的一大漏洞所困擾。過去兩年中,“Naked Short Selling”(中文可譯為“裸賣空”)問題始終未能得到徹底解決。不但相關上市公司信譽受損,股票價格異常波動,股東權益受到威脅。進而嚴重挑戰美國證監會和市場清算業務中心DTCC公司(Depository Trust & Clearing Corporation)的信譽。
裸賣空違規事件涉及面之廣、范圍之大,很有可能成為美國證券市場有始以來最大的操縱丑聞,其總金額遠超過安然和世通案件。其中所牽涉到的問題與股票賣空機制和股票交割業務相關,而美國證券市場監管當局竟然束手無策,迄今為止拿不出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 股票賣空(shorting)在成熟資本市場早已成為合法業務。美國證監會定義的合法賣空是指:交易者不需要實際擁有股票,而是從他處借入股票后賣出,或是在規定的T+3結算日交割股票。借出股票一方暫時不能賣這些股票,所以,上市公司的可交易股票數并不因賣空行為的存在而增加。但裸賣空交易者并不借入股票,也不打算在T+3日交割股票,簡單說來,他們賣出的股票事實上并不存在,市場上因此多了些“虛擬”的股票。 例如,美國Whistler投資公司(WHIS)透露,該公司托管在DTCC的股票數量為5504680股。通過對經銷商和代理商的調查之后,市場記錄竟然顯示有6217458股在交易,與實際托管股票的差額達70萬股之多。而此類現象并非個案。 自2004年初丑聞爆出以來,裸賣空問題已經牽涉到了方方面面。從法律法規到監管當局,從證券公司到客戶,從賣空交易到清算交割,從上市公司股價穩定性到股東利益,從美國國內到國際證券市場,幾乎無所不及。 美國證券市場的股票登記、清算、交割和付款機制是中央集中制,DTCC是承擔清算和交割的信用主體,因此,DTCC是所有股票交易和交割的最終信用方。如果有人蓄意延遲歸還股票,DTCC將承擔相應的市場信用風險。 如果是一個合法的賣空交易,T+3結算機制要求交易者在賣空交易后的第3天交割股票。如果出現拖欠股票交割,則稱之為“交割失敗”,也是“結算失敗”(Fail to Deliver)。 市場批評者指責DTCC的系統存在缺陷,對清算會員的抵押、信用評估和監控系統無法反映出賣空股票的真實狀況。 裸賣空的出現與美國證券市場賣空機制中存在的漏洞緊密相關,換言之,股票賣空機制本身就允許裸賣空這一違規行為出現。原因很簡單,即股票市場的賣空規則允許先賣別人的股票并由清算公司付款,之后再交割股票。 DTCC的統計數據顯示,每天市場上出現的交割失敗金額高達60億美元。出現個別交割失敗也許可以用官僚作風和管理失察來做托詞,但經常性、大量的交割失敗則意味著蓄意行為。一些做市商、經銷商、對沖基金等金融機構經常性和大量的股票交割失敗行為已經無法用無心失誤來解釋。進一步也表明了某些機制或法律法規需要重新審視及修補。 2005年1月3日,美國證監會針對裸賣空行為起草的SHO(Regulation SHO)正式啟用,其目的是發現和防范交易者賣空那些虛構、不存在的股票。然而,市場批評的聲浪并未減弱,事情甚至發展到美國國會不得不舉行專項聽證會的程度。 2005年3月初,居住在密西根州的一位美國公民Simpson向國會報告了一起裸賣空案件。Simpson在OTC的公告板市場(OTCBB)上收購了一家叫做Global Links 公司(股票代碼:GLKCE)100%的股票,向美國證監會報告了收購程序,并且拿到了所有實物股票。然而,在此后兩天里,他看到OTC市場上竟然出現了5000萬股GLKCE股票在交易,甚至于在3月9日舉行國會聽證會的前一天,該股票還成交了447000股。為什么經銷商能夠買賣如此大量根本就沒有登記的股票?為什么DTCC能夠為這些股票做清算?為什么美國證監會經過這么長時間還不能杜絕裸賣空現象?這一系列問題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在聽證會上,參議員Bob.Bennett與時任美國證監會主席William.Donaldson展開了激烈的爭辯,參議員對證監會主席說:“Regulation SHO不起作用。” 不過,DTCC網站2006年1月24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稱: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注意到,自規則SHO實行以來,交割失敗的現象下降了47%。DTCC表示,85%的交割失敗情況會在10個工作日內解決,90%能在20個工作日內解決。 由此事聯想到即將開放融資融券業務的中國股市,融券對于中國股市,究竟是金融創新的天使,還是引發信用風險的魔鬼,目前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任何一項創新的引入、應用和發展,都將考驗中國證券從業者的能力和智慧。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