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包涵 盛青紅 北京、廣州報道
8月2日,新三板啟動了做市業務的第一輪全網測試。
“從早上8點奮戰到晚上10點,技術人員全程指導,各位參測同行通力合作,算是過了一個難忘的七夕。”一位參與了全網測試的北京券商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8月9日還要進行第二次全網測試。
8月25日,做市商系統將正式上線,新三板一個劃時代的大幕將徐徐拉開。
“其實我們這些年過得真挺苦的,搞IPO的過的是什么樣的生活?好多券商里做新三板的今年連持續督導費都收不上來,拖欠掛牌費、再融資費的企業比比皆是,再加上做市商對券商計算機系統的建設成本要求也很高,大家這樣不計成本地堅持,就是因為看重做市商和新三板的前途。”上述北京券商人士表示。
做市商雖已進入讀秒階段,可作為一種新的交易方式,在國內還只是很多人聽過,卻從沒人玩兒過。
“可以說未來做市商的機遇和風險都來自市場對做市業務性質和盈利模式的認知。”中關村新三板學院院長程曉明對本報記者稱,即使已經到了現在這個沖刺關頭,大部分掛牌企業還沒意識到做市商跟自己的關系,還僅把它當成券商跟交易所的事。而就連券商中也有很多人還在按照直投和自營的思維在做做市商。
“專業水平的差距一定會導致券商在新三板業務上的兩極分化。”程曉明如是說。
做市商誤區
數據顯示,截至7月30日,已有66家主辦券商向全國股份轉讓系統公司(下稱股轉公司)提交了做市業務備案申請,其中46家主辦券商已經獲得做市業務備案。
記者了解到,對于做市商業務,各大券商都已摩拳擦掌,并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目前中信證券將做市商業務放在了衍生產品部,廣發證券做市商業務全部放在柜臺交易部,招商證券在場外市場部下設了做市商部門,廣州證券做市商業務放在投行部,東興證券做市業務則屬于自營部門。
離做市商系統上線,如今只剩下不到20天的時間,券商們的進展如何了?
東莞證券[微博]新三板負責人對記者透露,他們現在正按照股轉公司的要求和節奏來進行部署,“現在我們接觸到的掛牌企業對于做市轉讓的態度都比較積極,但是對做市制度的認識還不深入。目前我們準備了2-3家企業采用做市轉讓方式。”
“現在企業預期比較高,在談價格的時候比較強勢,但是我們選定做市企業也會參考拿票價格。”該負責人在談到他對做市企業的選擇標準時稱,他們主要看企業的成長性和拿到庫存股票的價格,對于企業盈利沒有要求。
平安證券[微博]則在給記者的回復中稱,他們正通過場外業務團隊和投行客戶經理團隊同步推動場外業務。截止到7月底,公司在新三板掛牌10家左右,已簽約項目約70家。
據國信證券新三板負責人魯先德透露,他們的掛牌企業當中,目前有5-6家企業有首批做市的意愿,“在遴選做市企業標準中,我們一般看重企業的綜合能力、估值、成長性,對盈利與否沒有硬性規定。”
雖然受訪券商們都表示對企業營業盈利沒有硬性要求,但記者注意到,大部分券商在選擇企業時還是會將利潤作為重要考量因素。
據上述北京券商人士透露,他們團隊就很重視利潤,因為不找盈利好的企業,那做市商就沒什么意義。“打個比方,新三板是菜市場,我們是菜販子,掛牌公司是菜,做市商投資者是買家。市場剛開誰不愿意賣最好的菜來賺取美譽,而去先祭出一堆爛白菜?”
對于這種爛菜論,程曉明則認為它混淆了做市商激活市場的真正意義,“我接觸到的很多券商現在還是把做市業務等同于自營、直投和坐莊,所以找利潤很高的企業,思維還是沒變過來。做市商制度是估值引導投資人發現價值,它的定位是中介機構,自營和直投才需要一直考慮自身投資收益的最大化,券商用直投思維選公司,其實是誤解了做市商概念,也造成了今天很多掛牌企業想做做市轉讓,可根本找不著做市商。”
程曉明稱,這種專業上的誤區在未來將一定會造成券商的兩極分化,“聰明的做市商會越賺越多,而思維變不過來的,路就越來越窄,一定吃虧。”
掛牌公司準備好了嗎?
最新數據顯示,截止到7月30日,共有40家掛牌公司啟動了股票采取做市轉讓方式的內部決策程序。
對于很多掛牌公司來說,盡管8月15日之前要就做市轉讓對股轉公司遞交申請,但做市商對他們來說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概念。
“很多企業非常盲目地認為,因為搞了新的東西所以我要去。我們做項目的時候也拒絕了一些企業,他說你開什么條件都行,我就是要你給我做市。”魯先德表示。
程曉明稱,現在只有20%的企業找好了兩個券商去做做市商,剩下的80%都搞不了,“他們不是不積極,是不知道他們原來應該積極,因為到時如果是協議轉讓就沒有意義了。然后有的企業搞明白了就開始著急,但這時再碰上券商的直投式選股標準,他們被選擇的幾率就更低了。”
程曉明的話點出了對做市商制度早做準備的重要性,而早起的鳥兒吃到蟲子的概率的確要大得多。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第一家在新三板選擇做市轉讓的掛牌公司興竹信息目前各項工作已準備完畢,只待券商走流程。“我們應該能趕上8月25日做市商系統上線。”北京興竹信息董秘趙翔玲對本報記者稱。
7月7日,興竹信息發布了股票發行方案,成為新三板首家選擇做市的公司。7月23日,公司又發布了股票發行認購辦法,3家券商合計認購260萬股。這也意味著中信證券、廣發證券和申銀萬國[微博]成為了該公司的做市商。
在別的掛牌公司一家做市商都難求的情況下,興竹信息卻坐擁3家做市商,可謂占盡先機。
“我們當上第一家其實真是無心插柳。因為新三板交易方式無非就三種,競價交易、協議轉讓和做市商,競價現在市場各方面條件都不具備直接pass,協議轉讓因為交易規則等原因也并不活躍,所以我們研究過以后一早就確定做市交易,然后按照這個去準備,沒想到就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趙翔玲表示。
當記者問到具體的轉板計劃時,趙翔玲則表示那些還只是意向,路還長著。
記者發現,興竹信息2013年的年報顯示,該公司凈利潤約為2752萬元,2013全年營業收入為1.48億元,每股凈資產為2元。這樣的業績在新三板的掛牌企業中排名還是很靠前的,這也側面體現了做市商在選股時還是對掛牌公司的盈利門檻有較高要求。
轉板尚無細則
8月1日,證監會[微博]在周五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宣布,要完善創業板,在創業板建立單獨層次,支持尚未盈利的互聯網和高新技術企業在新三板掛牌一年后到創業板上市,進一步支持自主創新企業的融資需求。
該消息一出,引發市場熱議。本周開市以來,創業板指數也呈現三連陽態勢。8月5日,創業板指數的單日漲幅也達到2.32%。
但市場人士普遍對這一政策頗多疑惑。質疑點主要集中在,在新三板掛牌一年后到創業板上市,意味著新三板這一獨立的市場又變成了“備胎資源池”。而未盈利的企業一旦進了創業板,創業板又沒有做市商制度為其估值定價,投資者該怎么選擇投與不投?而且在創業板專為互聯網和高新企業開綠燈,等于人為地制造了更多制度差異,有可能會讓局面更混亂。
記者就此致電股轉公司,詢問“一年轉板”制度目前有無實施細則出來,該公司市場發展部人士對記者回應稱:“這是證監會貫徹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的一項重要指示,但目前還沒有具體的實施細則出來,未來如果有,一定會公布。”
對于新三板的轉板爭議由來已久,有券商人士曾對記者指出轉板在操作上就存在悖論,想解除這種悖論有可能還需要修改《證券法》。
而除了轉板問題,對于新三板政策包括做市商制度的一些疑惑,目前也困擾著不少券商。
深圳一大型券商場外市場部總經理就對記者坦言,現在各券商都是自己在摸著石頭過河去寫相關的制度。
“新三板做市商其實就是一項投資業務。目前券商并沒有一套真正落地實施的辦法,這不是一個準備了材料就完事的事。比如說,我買股票肯定有一套選股票的標準,必須要有充分的準備,不能說系統第一天上線時我隨便就去報個價。”上述大型券商場外市場部總經理表示。
他認為,對于監管層來說,做市商系統上線,他們的任務就完成了重要的一部分了。但到時,市場也存在不活躍的可能,“因為我們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套挑選做市轉讓的決策流程制度,現在這么多券商大家都還沒有這些東西。”
對此,魯先德也認為:“券商做市商的風險點就是市場上有沒有人愿意跟你做交易,如果沒有人愿意交易就變成存貨了,數量再少也覺得多。”
魯先德稱,其實券商通過取得做市股票的價格不等于今后做市商交易之后形成的價格。“比如說我5元錢找你拿的股票,未必做市第一天開始就從5元錢慢慢往上爬,也有可能第一天價格就是8元錢、10元錢,這是根據市場的情況。從這個意義講,券商持股和機構形成價格是兩回事,不是必然的一致。”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