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曹原
想要給徐政夫一個精準的頭銜,恐怕是件難事。
經營過拍賣行、畫廊和古董店的徐政夫,現在還在大學里給學生教些課程或做些講座、幫博物館做收藏和規劃設計、給藏家做“顧問”、給很多與文化藝術相關的“開發商”做參謀,而他自身還擁有將近兩千件藏品……
如果一定要給他一個定位,“收藏”與“投資”方面的他都大方接受,“收藏家、經紀人、古董商都行,最重要的是我都圍繞著一個不變的核心——藝術”。
在“2012中國藝術市場高峰論壇”現場,本報記者對徐政夫進行了專訪。
追求藝術和美感是徐政夫一直強調的一種生活方式,從大學時代起,他便開始收藏與自己每個階段的收入相接近的東西。
收藏:從買得起的藝術品開始
還在臺灣讀大學期間,毫無藝術史背景的徐政夫便闖入了收藏圈。當時的臺灣地區只有兩樣東西可以收藏:一是閩南的文物(偏重廟宇和民宅),二是臺灣原著民的東西。因為閩南文物比較常見,而原著民的編織或燒制比較少見,徐政夫便走訪了臺灣山上和海邊的大量原著民去收東西。
追求藝術和美感是他一直強調的一種生活方式,從那時候,徐政夫便依靠一顆好奇心和鉆研的態度,開始收藏與自己每個階段的收入相接近的東西。時至今日,徐政夫也毫不避諱地稱自己的知識結構是點狀或塊狀的。
而今,作為臺灣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文物收藏團體“清玩雅集”的發起人、臺灣地區最大文物商店“寒舍”的前總經理、觀想藝術中心的創辦人,眾人猜測徐政夫的身價約為4億元人民幣。在徐政夫位于北京東風藝術區里的藝術中心內,整整兩層樓全是他從世界各地買回來的藏品。徐政夫說,“油畫四百件、水墨三百件、雕塑兩百件,瓷器、沉香手串這些小物件都不算的話,所收藏品大概在一千五到兩千件之間吧。”
佛像收藏是徐政夫的“心頭好”,在他花費二十年心血收藏的佛像中,大部分都是在海外買的,歐洲、特別是法國的比較多,大部分是十八世紀流出中國的。“現在山西和碑林的博物館里有好的,其他的我敢說我最好,因為我收得全,范圍廣,不局限在某個省。” 而佛像收藏在國際收藏界也頗受推崇。在國外參觀博物館的時候,徐政夫發現很多外國博物館都藏有中國的佛像,并以收藏有中國宋代佛像為榮。
“如果一開始定價便很高,那基礎群眾就少了,基礎群眾少,未來怎么能漲呢?這不是薄利多銷的問題,是接受度的問題。”
藝術品市場:應突破高價現象
早年曾帶領臺灣藏家按部就班地先學習再進入市場的徐政夫,現在作為“經紀人”,對目前的藝術市場有獨到的見解。“現在藝術市場面臨的再突破,主要是價格的突破。很多藝術家的作品在價格普漲的過程中也跟著漲,但是到最后,這些藝術家‘不見了’。目前市
場上的前五百名藝術家,十年后留下來的會不會有五十個呢?我早年在上海保利的時候,把所有拍品的藝術家列出來,作品價格超過百萬元的自以為非常好的藝術家,現在大多都銷聲匿跡了。”
無論是藝術家自身素質的提高,還是作品價格的合理調整,都會是藝術市場下一步突破的關鍵。徐政夫以國畫為例,說道“我在臺灣辦藝博會的時候,最起碼有30%是在賣國畫,但是現在無論是上海藝博會、北京藝博會還是臺灣藝博會,很少看見賣國畫的。但是國畫是目前交易量最大最受市場歡迎的品類,為什么國際藝博會上不見國畫?”
徐政夫認為國畫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前途。在他看來,目前中國當代藝術已經是外銷市場,中國古董是內銷市場。但目前的市場狀況不利于國畫進入國際市場,原因在于價格太高,“國畫現在的價格太高,如果把藝術品分等級,那我們國內目前最高級的藝術品價格超過國際價格太多。在國外,一名藝術家要一直努力,在這個過程中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買他的作品,直到最后成為頂級藝術家。國內很多藝術家的創造性并沒有達到這個層次,藝術家還在成長的過程中,價格就已經比別人高出了很多。”徐政夫特別指出:“歐洲是有兩個市場的,比如倫敦的藝博會,首先是個經典的藝博會,古典的和現在的,年輕的也賣;到了第二個階段,就是經典結束后一定會再有一個藝博會,是1000英鎊以下的作品,這些都是老百姓買得起的。”
從大學時期的第一次收藏開始,徐政夫便認定藝術是一種生活方式,是生活美學、藝術美學的一種追求,而與價錢無關,鼓勵平民收藏與自己收入所得接近的東西是他一直提倡的。對于目前國內藝術品價格的高漲,徐政夫認為這正
是接下來藝術市場該突破的地方,“我們現在的問題就是不管藝術家是否出名,老百姓都買不起,它無法生活化,無法普遍化。”2011年,國內頻繁出現了一些青年藝術家展覽,提倡一種買得起的藝術平價形式,但卻遭到學術界的質疑。而徐政夫認為,這至少提供了一個低價市場,國內首先需要一個這樣的市場,再從中選擇,“如果一開始定價便很高,那基礎群眾就少了,基礎群眾少,未來怎么能漲價呢?這不是薄利多銷的問題,是接受度的問題。”
“但如果畫廊不真心培育藝術家,藝術家沒有成長空間,那收藏家從畫廊買的畫也不會漲。所以這個三角關系一定要各自認清,各自照顧好自己的角色。”
市場主體: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
對于目前國內一、二級市場倒掛等問題,徐政夫作為資深市場人士認為,藝術家、畫廊和拍賣行、收藏家等每一個環節都應認清自己的角色。
一級市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徐政夫的親身經歷證明:“一級市場有責任和藝術家一起成長,所以它必然會幫藝術家辦展覽、出畫冊、做推薦。現在二級市場所拍的作品,基本上是千篇一律的,大家都在搶那些一千萬一張的畫。應該努力開拓一個中青年藝術家的市場,目前的一級市場在做這個工作。一級市場很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要教育和培養收藏家。收藏家直接進入拍賣行只能靠聽說,美學和分析判斷只有在一級市場能學到。”從國際市場來看,國外的古董店和畫廊雖然是一級市場,但同時兼具經紀人和顧問的角色,收藏家買東西一定會通過這個角色,因此古董店和畫廊在國外很受尊重。
徐政夫認為,收藏家應該與畫廊成為好朋友,“一級市場的價格是往下殺的,不斷的砍價、還價、壓低價格。但這或許是個錯誤。比如,一張畫畫廊從藝術家那里花五萬元買來,定價十萬元,收藏家再要打個七折,畫廊只賺兩萬,兩萬塊錢根本不夠印刷、展覽、運輸等費用。這就使得畫廊也變得急功近利,收藏家需要什么,畫廊去藝術家那里買,這種情況下畫廊與藝術家之間沒有責任,不會一起成長。但如果畫廊不真心培育藝術家,藝術家沒有成長空間,那收藏家從畫廊買的畫也不會漲。所以這個三角關系一定要各自認清,各自照顧好自己的角色。”
很多人說去畫廊買畫很便宜,去拍賣行很高,徐政夫指出:“藝術家為什么總是自己送拍而不送畫廊?因為拍賣的價格是往上加的,價高者得,畫廊的價格是往下殺的。再者,有的藝術家現在一定程度上也很怕畫廊,怕畫廊炒他,怕畫廊將他的畫隨便賣人。”藝術家與畫廊之間應該是一起成長,一起面對拍賣行,面對美術館。若是新晉買家,如徐政夫所言,要么買最好,要么買未來。
另外,徐政夫說,評論人和策展人也在藝術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國外很多收藏家都是跟著藝評人和策展人走的,因為他們有國際視野,現在國內的藝評人和策展人很多,但還不夠宏觀,很難把中國好的藝術家帶動起來。”
圖片:徐政夫在其觀想藝術中心(北京)的藏品。(圖片拍攝 曹原)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