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曉宇
隨著半年報的陸續披露,部分今年上市新股的真實面容被逐一揭開。統計顯示,138只次新股中逾三分之一的個股業績負增長,其中10家公司更是拉響業績警報,營業利潤下滑幅度超過50%。而保薦這10大變臉公司上市的共有6家投行,分屬于國信證券、中信證券、光大證券、國泰君安、招商證券(微博)和中德證券。
十家次新股業績大變臉
上市公司半年報披露工作悉數落幕。據上證報資訊統計,今年在A股掛牌的138家公司中,有37家公司上半年凈利潤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占比達26.8%。
若以營業利潤計,這一情況將更為嚴峻。138家公司中,營業利潤同比下滑的公司家數攀升至50家,占比高達36.2%。其中,跌幅超過50%的公司有10家,分別是百隆東方、康達新材、珈偉股份、中穎電子、西部證券、慈星股份、華燦光電、任子行、溫州宏豐、隆基股份。
以珈偉股份為例。公司1-6月的營業利潤由去年盈利7630.78萬元驟降為虧損27.5萬元,一舉摘得今年上市新股的“變臉王”。
不僅如此,多家公司還在半年報中預計前三季度的凈利潤降幅超過50%。例如,珈偉股份稱公司1-9月凈利潤300-400萬元,同比下滑91%~94%。由于招股書中明確表示,公司受季節性因素影響,每年上半年實現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一般高于下半年,故全年營業利潤下滑50%應屬大概率事件。
“這個數字有點多了!”數名投行人士在聽到有10家公司營業利潤降幅逾5成后如此感嘆。
滬上某保薦人表示,今年受宏觀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上市公司業績整體下滑,次新股利潤負增長情有可原。此外,部分公司業績欠佳主要是受行業不景氣的影響,只要招股書中已作出充分、完整的風險揭示就沒有問題。
但也有投行人士認為,在現行制度下,尤其是對創業板公司而言,上市當年主營業務盈利大幅下挫仍值得反思。
涉及國信中信等六大投行
營業利潤向來被視為判斷企業生產經營能力的最重要指標,因此《證券發行上市保薦業務管理辦法》以此作為衡量保薦公司上市的保薦人的硬性考核指標之一。辦法第72條可知,發行人在持續督導期間,公開發行證券上市當年營業利潤比上年下滑50%以上,證監會可根據情節輕重,自確認之日起3個月到12個月內不受理相關保薦代表人具體負責的推薦;情節特別嚴重的,撤銷相關人員的保薦代表人資格。
上述法規僅針對個人,如果以成熟市場的經驗而言,其所在的保薦機構同樣難辭其咎。例如,兆豐資本因保薦的公司洪良國際在招股時夸大賬目,被香港證監會撤銷牌照并處以4200萬元罰款。
資料顯示,擔任這10家“變臉公司”的保薦機構共有6家券商投行,中信證券“中槍”2單,招商、光大、國泰君安、中德證券4家公司各擔一家。國信證券獨攬4家,另外同為國信證券保薦的公司科恒股份上半年營業利潤下滑幅度也高達49.11%,與紅線僅一步之遙。
國信證券無疑是今年的承銷大戶,在今年的前8個月里總共拿下19單IPO項目,承銷家數居所有券商之首。但業績變臉項目便有4單,占比21%,這一比例在同期保薦超過5家的保薦機構中同樣居于首位。
盡管業績有“瑕疵”,卻不妨礙相關保薦機構“掙大錢”。數據顯示,上述10家公司的保薦和承銷費用合計4.33億元,平均每家錄得4329萬元,與138家公司平均3588萬的承銷保薦費相比高出逾兩成。并且今年前10大承銷保薦費用最大的公司中就有3家出自“變臉公司”,分別來自中信保薦的華燦光電、國信保薦的慈星股份和招商保薦的西部證券,承銷保薦費分別高達6960萬元、6672.5萬元和6160萬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