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韌 ○編輯 楊曉坤
目前滬深300指數的靜態估值是12倍市盈率、動態是9倍市盈率,這一估值標準低于標準普爾500指數的現有估值,亦接近于標準普爾500指數10倍市盈率的歷史估值下限,因此A股主板市場現在肯定是屬于價值投資的區域;而且經過長期的投資實踐,境內監管層和投資者亦懂得所謂“股本擴張”游戲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高回報,唯有建立在現金分紅基礎之上的股利回報才能夯實股市的基礎,因此A股牛市必然基于藍籌成分股指展開。
參考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歷史估值區間,投資者在滬深300指數接近20倍市盈率上限時需要謹慎,原因在于: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歷史估值區間介于10倍至30倍市盈率之間,但常態分布的均值上限是20倍市盈率,唯有在經濟過熱時才會發生觸及30倍市盈率的估值上限,例如網絡股泡沫時標準普爾500指數也曾觸及30倍市盈率,A股在完成股權分置改革之后,30倍市盈率估值即相當于歷史上的60倍市盈率估值上限。從謹慎角度出發,20倍市盈率就應該被視作滬深300指數的估值上限。
回顧歷史,美股和A股都曾產生過藍籌股估值泡沫,1972年12月美股曾誕生藍籌股“漂亮50”,平均估值超過40倍市盈率,其中市盈率最高的25只藍籌股市盈率均值達到了54倍;2007年11月A股的藍籌股泡沫與之相類似,當時“上證50指數”的平均市盈率也恰好超過了50倍市盈率。股市泡沫的退潮都與經濟危機相關,但是當通脹退潮之后,股市在經濟減速的背景下也會重拾牛市,美股就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重新走牛的,當時經濟背景是通脹和經濟增速雙雙回落,這一點恰與現在國內經濟情形極為相似,在此背景下,美股反而開始走高,直至1987年標準普爾500指數估值接近20倍市盈率時出現了一次著名的股災。有鑒于此,當滬深300指數觸摸20倍市盈率估值時也極有可能遭遇障礙。
其次,經濟結構調整也將左右A股牛市的步驟,美股上世紀末的牛市就與經濟結構調整有關,反映在成分股指中就是產業部門權重的此消彼長。歷史上石油部門、科技部門和金融部門都曾三次登頂標準普爾500指數權重值之冠,其中石油部門和科技部門的權重份額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20世紀90年代末都曾占據標準普爾500指數30%強,但這卻是危機的前兆,而那些新崛起的產業部門才是構成股市向上的積極因素,可口可樂、微軟(微博)、蘋果等諸多消費品牌都曾扮演過這樣的角色。
目前石油煤炭和金融板塊是構成滬深300指數的權重支柱,A股向上的動力暫時還將依賴于這些板塊的支撐,需要這些藍籌股在未來數年逐步提高現金分紅的比例;但是從中期看,滬深300指數的成長將取決于一批消費品藍籌股的崛起,這恰恰就是現在國內從“中國制造”轉型“中國創造”的經濟命題。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