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正文內容

從CPI與PPI背離走勢看物價上漲壓力

  周子勛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彭森在最新一期《求是》雜志發表題為《關于穩價安民幾個重大關系的思考》的文章,提出我國將長期面臨“兩個不可避免”的趨勢。一是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對農副產品的需求將不斷增加,價格出現上漲趨勢不可避免,二是由于我國人多地少,人均資源占有率低,資源性產品價格、勞動力工資和環境保護成本等上漲的趨勢不可避免。物價上漲與通貨膨脹雖有聯系,但絕不能簡單地把物價上漲等同于通貨膨脹。在經濟轉型、快速發展階段,適度、溫和的物價上漲不僅是難以避免的,也應是可以承受的。

  筆者始終認為,國人之所以密切關注通脹,是要為長期積累的問題“糾錯”:這包括人民幣長期被低估以及匯率形成機制的問題、由外需轉向內需拉動的經濟結構調整、價格機制的扭曲等等。只要這些結構性問題沒有解決,通脹就萬不能輕視。

  那么,回過頭來理解“適度、溫和的物價上漲”,筆者認為有以下因素值得引起關注。

  從整體經濟運行來看,今年一季度GDP增幅連降五個季度僅為8.1%、規模工業利潤下降5.2%、央企3年來首次利潤下滑,鑒于如此背景,中國必定為防止整體經濟下滑趨勢而在貨幣政策上微調。實際上,這是有跡可循的:日前舉行的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第一季度例會指出,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引導貨幣信貸平穩適度增長。同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本月初赴福建、廣西調研時也一再強調,“實行靈活審慎的宏觀政策,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上述表態發生在越來越多的數據顯示經濟增長放緩,且新增信貸持續疲軟的背景之下。客觀地說,在當前的宏觀經濟環境下,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對于緩解實體企業的資金矛盾是必要的。但是,綜合近期各種經濟運行情況來看,未來半年我國面臨的將不是政策放松的問題,而有可能是物價上漲的壓力。

  如果從面上看,3月PPI負增長讓不少人認為物價上漲的壓力已經緩解,但是CPI與PPI的背離走勢不能不引起高度關注,在當前物價的實際走高之勢遠比統計數據讓人感覺更明顯的情況下,PPI的負增長顯示成本價格的傳導出現了問題。換句話說,當前的物價上漲很大一部分不是來源于生產供應這一塊,而是因為流通領域的成本不斷提升使得物價無法回落。由此不難判斷,以為物價上漲壓力緩解了,很可能是個誤導。

  首先,從CPI與PPI的價格傳導機制原理來看,當前兩者的這種背離,說明生產領域的價格波動不能有效地傳導到消費領域中,PPI下降而CPI上升,應該是傳導鏈條中的流通領域存在較大的差價,這也證明了流通環節成本較高推動物價上漲的推論。因此,從這一點來看,穩定物價的重點就需要從生產供給領域轉向流通領域并加大力度。

  其次,從整個物價的上漲要素來看,物價上漲的主要因素里,食品價格漲7.5%,非食品價格上漲1.8%;食品價格成為上漲因素的主動力。3月底,特別是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隨著蔬菜價格的顯著上漲,特別是成品油的大幅度調價,一些企業基于成本的壓力開始上調價格,奶粉、食用油、洗發水等民用品首當其沖,成為今年率先調整價格的商品。其中,金龍魚和福臨門將調整菜油和花生油售價,平均漲幅約8%。而本月起,寶潔旗下的海飛絲、沙宣價格將上調了10%至20%。

  其三,就我國整個經濟運行周期而言,當前幾乎所有的行業都處于成本上升的周期中,尤其是能源、勞動力等上升壓力最為突出,因此,物價整體趨勢仍將上升。雖然短期來看,豬肉價格持續出現了回落勢頭,但是這并不能消解整體上由于流動性過剩帶來的上漲壓力。

  其四,從當下的國際環境來看,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風險帶來不穩定壓力在加大,尤其是隨著歐美發達國家持續加強對伊朗的石油禁運,國際油價的高位運行以及全球在寬松貨幣條件下的流動性過剩,都在給我國的輸入性通脹帶來壓力。

  鑒于以上這幾個方面的因素,筆者認為,當前CPI與PPI的背離走勢表明物價的回落態勢并不具有穩定性,雖然這也給出了某些政策放松的空間,但實際上,這并非顯示物價上漲壓力得到了緩解。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預示著貨幣政策仍需要保持穩健基調。據此可以這樣判斷,在宏觀經濟運行整體上保持相對平穩的大背景下,今年貨幣政策不太可能會大規模放松。同時,我們對今年的物價形勢還比較嚴峻這一點還應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正如彭森所言,在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中,一定程度的價格上漲難以避免,這恰恰說明了保持物價穩定的艱巨性與復雜性,說明了穩定物價工作的長期性。

  (作者系資深財經評論人)

分享到: 歡迎發表評論  我要評論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