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證券 > 歸真堂上市 “活熊取膽”模式遭質疑 > 正文
蔣麗娟
央視2月26日播出節目《熊之辯》,歸真堂(微博)創始人邱淑花一副承受莫大委屈的腔調說道:“如果早知道這樣要搞上市這么苦我就絕對不上市,我們好好地過日子。”這令近日處于輿論風口浪尖的歸真堂一事繼續發酵,引發熱議。
某種意義上,我們不能不承認邱淑花女士袒露心聲需要勇氣。按照邱淑花女士的邏輯,如果不去創業板IPO,沒有冒尖,便不會引來如此廣泛而強烈的社會關注和尖銳的反對之聲,便不會有隨后上演的一幕幕鬧劇,她自然可以“好好過日子”。
據國家藥監局資料顯示,目前歸真堂生產的產品中,只有“熊膽粉”和“熊膽膠囊”兩種產品,獲得國家藥監局批號(批號分別為Z10980024和Z20054679),而其余30多種產品都未取得熊膽藥品或含熊膽藥品批號。這意味著該企業存在違規行為。當然,邱淑花叫屈,覺得這么做的不是她一家,整個行業都是如此,為何獨獨自家成了眾矢之的。
的確,目前,我國共計68家養熊企業,整個養熊產業涉及123種中成藥產品、183家下游企業,行業總產值高達100多億元人民幣。多家企業的行為同樣違規。
這樣的違規行為想必也絕非一天兩天。既然長期存在,有關的監管部門為何任其發展,無視不作為呢?邱淑花在接受央視記者柴靜采訪時說,當地“市、縣、衛生局有批給我們”。當柴靜問及是否因為這些事情受到處罰或遇到麻煩,邱淑花回答“沒有,我們從來沒有。”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巨大的經濟利益誘惑下,主管部門非但不懲罰,反而為這樣的企業發展打開方便之門。所以,筆者深以為,在責問“歸真堂”、叩問整個養熊產業之時,我們是否也應該質問下主管部門。正是監管的缺失,致使歸真堂創始人邱淑花后來遭受巨大的“委屈”。
法律的缺位,監管的缺失,是很多問題的通病。對此,公眾、媒體、民間組織應該充分發揮社會監督的力量。當然,這樣的社會監督之路并非坦途。但凡事開頭難,不去嘗試,停在原地,就永無進步。
其實,我們還真應該感謝“雄心壯志”沖擊創業板的“歸真堂”。正是它試圖上市募錢,才激發了圍繞“活熊取膽”的商業和倫理展開的社會大討論,揭開了該產業的神秘面紗,讓更多的社會公眾了解了此事。
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開始對此發聲表態,各種聲音激蕩其中,我們看到了公開透明、廣泛深入的社會討論正在展開。這何嘗不是培育民主,建立規則所需要的社會基礎與公眾理性。
一次次廣泛的社會討論,便是一次次的社會洗禮,先進的理念得以辨明,正確的思想因之得以傳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