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記者 趙雪
一年之內收到中國證監會山東監管局(下稱“山東證監局”)多次監管關注函的ST海龍(000677),終于認錯了。只是,此次“認錯”,來得有些晚,也讓人“驚愕”。
這家處于風口浪尖上的老牌化纖企業10日發布前期會計差錯的更正公告,對其2008-2010年度的財務信息進行了大幅修正。在這份會計差錯更正事項的說明中,對原公告的資產總額、負債總額、所有者權益均進行了調整,幾乎“波及”公司整個財務報表。ST海龍的財務信披,可謂一夜之間變了“顏色”。
山東振魯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愛軍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就目前的上市公司財務制度來說,“出現如此大面積的會計差錯,實在不正常。”
大面積會計差錯實屬少見
從更正說明中可以看到,此次調整涉及銀行未達賬項、應收款項壞賬準備、存貨及成本結構、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減值、盈余公積等共計21個大項,每個大項下更是包括數筆會計賬目往來。
如此“牽數發而動全身”,ST海龍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頗受“打擊”,許多會計項目紛紛“瘦身”。2008年、2009年、2010年3個年度的未分配利潤就分別減少了7.45億元、7.46億元、7.83億元,其中2008年和2009年度的未分配利潤還順便“轉盈為虧”。
而2010年原公告的基本每股收益為-0.43元/股,調整后變為-0.47元/股。據此測算,公司凈利潤下滑了3456萬元。2008年則更為“可觀”,基本每股收益直接由-0.21元/股降為-0.96元/股,凈利潤減少達6.48億元。
這讓ST海龍的投資者感到很受傷。在ST海龍的股吧里,有股民稱“2008年、2010年巨虧,2009年偏偏盈利1個多億,盈虧的趨勢與整個行業截然相反”。
ST海龍方面則解釋說,造成上述差異的原因主要是未嚴格按照《企業會計準則》及會計核算的相關規定進行核算,公司內部控制也不夠規范、完善所致。
王愛軍告訴導報記者,像ST海龍這種老牌上市公司,其財務總監應該有相當實力,出現如此大面積的會計差錯實屬少見。如果審計報告中出現重大失誤,則意味著相關會計師沒有履行好替全體股東監督公司財務信披的職責。
糾結整改路
早在今年年初,ST海龍就收到了山東證監局的責令改正函。函文中除了指出其財務核算方面存在的問題外,還傳達了關于履行對外擔保程序、信息披露方面的整改意見。其中特別提到虛減資產和負債一項,函文稱,2009年年底,ST海龍在沒有充分依據的情況下,將部分資產及負債科目對沖導致2009年年度報告資產和負債同時減少2.78億元。
6月1日,證監會又向ST海龍下達調查通知書,對其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進行立案調查。
而ST海龍方面的整改進程似乎一直不緊不慢。上月底,山東證監局對ST海龍兩次“忽視”其監管關注函“忍無可忍”,發出“最后通牒”,告知其行為違反了證券法相關規定,責令其在30日內披露財務數據更正公告。這才有了上述這份會計差錯更正說明。
信披頑癥待解
對于已經停牌近4個月的ST海龍來說,此次財務報表的變更可不是個好消息,這讓很多投資者對其復牌后的走勢表示擔憂。
“國內一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完整性等存在問題,粉飾財務報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可操作性,而且時常他們還能自圓其說。除了受利益因素驅使外,行業內部誠信意識不足也是重要因素。近一段時間以來,證監會正在加大對此類事件的懲處力度。”北京國楓律師事務所律師魏士廩對導報記者表示。
而王愛軍分析,ST海龍的會計差錯存在主動和被動兩種情況。如果是被動的性質,屬于失誤行為;要是公司主動為之,就需要等待相關部門的法律責任認定了。
但在實際中,投資者對于上市公司涉嫌虛假陳述的訴訟并不容易。
魏士廩告訴導報記者,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關于受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侵權糾紛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法院只受理那些經過證監會查處的虛假陳述案件。投資者向相關公司的索賠訴訟,不能僅憑財務數據的披露錯誤,還要等待證監會的進一步處罰決定,證監會定性之后法院才能受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