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公司女老總一哭過會的故事正在市場上瘋傳。剛開始還不覺得什么,但事后仔細一想:假如眼淚都能過會,這又是中國股市的一個離奇故事。
10月17日,有微博稱,“一上市公司老板,女,當過教師,后經商,生意做大,夢想上市。在證監會發審委過會時聲淚俱下,證監會官員跟發審委員面對一個女強人突如其來的眼淚,頓生憐惜之心。毫無科技含量的一公司在眼淚的轟炸之下,成功過會。”該條微博引起了投資者極大反響,轉發的評論達數千條之多。假如眼淚真能過會,就要分析一下IPO現有的發審制度的缺陷了。
首先,發審過程透明化低,把關不嚴。發審委的工作很不透明,每次開會審議申請公司后發布的公告都極為簡單,只是介紹通過了誰,否決了誰,通過或否決的理由語焉不詳。這種不透明運作模式為權力與利益的交換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間。這位女老總是通過什么關系知道發審委在何時何地會審?又是怎樣來到了會場,用“催淚彈”擊倒了全體委員?這一系列的謎團讓故事峰回路轉,如果沒有過硬的人脈關系,恐怕把淚流干也無濟于事。流淚只是一個假相,其背后的故事一定曲折且精彩,只不過我們讀不到而已。有網友在微博上留言:“歸根結底是因為缺少嚴謹的制度。眼淚能過會、那美色、金錢、關系……都可以過”。達芬奇家具公司女老總的眼淚很感人動人,是不是上會時也來演這一出呢?不過,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靠眼淚上市,必然會讓二級市場的投資者淚流成河。
其次,誰來監管發審委“被公關”現象。因為發審委以投票方式“進行表決”所作出的審核是終審意見的,“被公關”現象就很難避免。對于歷經了上刀山下火海的輔導期,終到了臨門一腳的諸多渴望上市圈錢的公司來說,發審委就是最后的生死判官。不借代價“公關”對企業和發審委來說,都不會陌生。拿什么來保證發審委的廉潔?雖然證監會已經建立起了對發審委的監督體系,但這套制度實際上依然是內部的監督。眾多包裝公司成功過關的事實告訴我們,這種看似嚴厲的內部監督并不能防腐。如果一個公司可以收買上市過程的每一環節,那么它完全可能收買發審委的某些委員。因此,發審委應該建立起將所有審核環節都公開化的制度,讓它接受市場的檢驗。比如,面對一個公司的申請,有多少發審委成員參與了表決,每一個成員投了什么票,基于什么理由,都必須以公告的形式向市場公開。這樣,委員在投票時,就會認真掂量可能產生的后果,即使有見不得人的交易,也不敢明目張膽地玩弄自己手中的權力。
綜上所述:投資者如何防范“眼淚過會”公司,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別去碰這類有這樣那樣傳奇故事的上市公司,IPO絕不能相信眼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