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丹丹 ○編輯 劉玉鳳
周小川:今年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約為4%
央行行長周小川24日在金麒麟論壇上表示,預計今年我國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約為4%,國際收支結構將有明顯改進。
國際收支平衡的指標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觀察指標。從衡量國際收支的角度來看,周小川指出,用貿易差額或者經常項目差額和GDP之比來進行衡量,是一個比較有效的辦法。
回顧歷史,我國經常項目順差對GDP之比,最高的年份是2007年、2008年,高達10%左右,隨后有所降低,2010年下降到5.2%,今年上半年下降到2.8%。
“從今年全年來看,還要等一個季度才能拿到數(shù)字。但大體上看,今年的經常項目差額對GDP之比會比去年有明顯下降。總的估計,今年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將在4%左右,有一個明顯的改進。”周小川預計。
周小川介紹,從貿易順差的角度來看,今年上半年貿易順差對GDP之比是1.4%,全年也是比較樂觀的,都表明我國經濟結構有明顯改進。
但與此同時,今年國際收支的另一特點就是外商直接投資(FDI)增長比較快。周小川認為,增長比較快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全球流動性相當充裕;其二是全球經濟中,發(fā)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長情況不是太好,更多的資本流向新興市場國家,中國得到FDI的量也比較多。因此,從國際收支總平衡,即從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總和來看,中國今年國際收支的總順差可能還比較大。
周小川指出,國際收支調整方式有三:一是基于價格的調整方式。但是只有當兩邊市場都有深度的假設成立時,價格才會在短期內及時反映;二是通過產能進行調整,但周期會比較長。如果結構調整以及價格信號已經明確,那么產能的調整會通過投資、要素組合來逐步實現(xiàn),因此,這往往是一個中期的調整過程。中國多數(shù)產能是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逐步積累起來的,而且其中有超過一半以上是外商直接投資培育的制造業(yè)及其出口的產能,很多企業(yè)的生產從最開始也是完全面向出口的,過去的政策也是鼓勵這樣的。后來政策發(fā)生了變化,也開始鼓勵內需,但產能已經擺在那了。比如勞動力的配置、銷售渠道的拓展、基礎設施的投資、原材料和零部件等配套的逐步形成;三是居民儲蓄率發(fā)生變化,這個儲蓄率包括更廣的內容,包括一國的傳統(tǒng)文化,調整周期甚至會超過產能調整所需時間。
分享到: 歡迎發(fā)表評論 我要評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