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周刊》特約 北京 諸法空相
經濟體越強大,物價總水平就越高,這句話看似就像北京的房價比貴陽高一樣理所當然。但是看過時寒冰先生的一篇博文后,卻能發現理所當然或許很多時候不過是想當然。文中列舉了諸多品牌服裝、寶馬汽車等例子,其中尤以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刀具之案例最為引人深思,同樣式的刀具套裝,遠渡重洋在美國的銷售價格卻不及國內市場的一半。這不僅令人唏噓國內普通民眾手里的鈔票實在“毛”,更令人為國際市場對于中國企業、對于中國出口產品價格擠壓程度而心痛。
國內產品因銷售對象不同稅收政策存在較大差別
如果拋開貨幣強勢、市場營銷邊緣成本等因素,我認為稅收政策在其中的影響不可小覷。單以剛上市不久的星星科技(300256)為例,該公司生產手機用防護屏,此類產品不僅談不上高附加值,而且其終端產品早已屬于大眾化的普通商品。但是就是這樣一種再常見不過的產品,僅僅因為銷售對象不同,在稅收政策方面便存在很大的差別。如該公司招股說明書披露,出口部分產品享受增值稅全額退稅政策,這導致相同的產品在相同的利潤率條件下,僅在增值稅退稅一項影響下,出口價格便可以比內銷價格低大約17%。
出口退稅政策亟待改進
出口退稅作為鼓勵性財政政策,根本目標在于獲取國家經濟所需要的資源。目前的出口退稅政策形成于上世紀90年代,彼時國家經濟建設中需要大量外匯資產用于進口設備等,客觀經濟環境決定了應當扶植企業用產品換取更多外匯流入。但時過境遷,目前的宏觀經濟政策卻深陷巨額外匯儲備的泥沼:一方面是大量涌入的美元無處投放,不得不持續購買評級被下調的美國國債;另一方面則是在諸多出口鼓勵政策下,眾多企業將大量低附加值產品以令人心碎的利潤水平提供給國外消費者、降低他們的商品采購價格,同時換來持續貶值的美鈔。更令人郁悶的是,增值稅退稅賦予國外消費者以“超國民待遇”,而國內消費者卻不得不以遠高于國外銷售的價格進行采購。因此,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已經延續了若干年的出口退稅政策,目前是到了應該修改的時候了。
尤其是針對來料加工類的低附加值產品,更應當慎用出口退稅政策。仍以星星科技為例,通過針對采購于美國的康寧玻璃進行簡單物理加工,再返銷給外資企業,在此過程中中國企業僅僅承擔了廉價勞動力的角色,絲毫談不上科技含量,更無法從這種經營當中獲取核心競爭力。如果針對此類產品保持出口退稅政策,在犧牲國家稅收利益的同時,并不能有助于實現產業升級和轉型。
退稅依賴癥導致部分企業缺乏創新力
同時持續的出口退稅政策已經導致相關企業形成了很深的政策紅利依賴。仍以星星科技為例,2010年的銷售稅前利潤率約為20%左右,幾乎與17%的出口退稅率相當,這也就意味著剔除出口退稅政策的影響,該公司最終獲取的利潤將所剩無幾。這樣的盈利模式進一步導致公司“躺”在退稅政策的搖椅上,賺取政策紅利,而失去研發投入的動力。從該公司已獲得專利情況來看,僅包括3項實用新型專利和1項發明專利,這與該公司所擁有的“高新技術企業”稱號頗有些不符(但是這一名頭卻能給該公司帶來10個百分點的所得稅優惠,再次享受了國家稅收紅利)。
從很多方面來看,部分類型產品出口退稅政策已經不適用于當下的經濟環境需求,只有對出口退稅政策進行適當的調整,才能真正發揮引導產業發展的指向性作用,同時也能夠“逼迫”部分企業“斷奶”、放棄稅收政策紅利的“施舍”,進而加大研發投入,增強產品競爭力。
|
|
|